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档案学、档案事业论文--世界各国档案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社会记忆”在中国档案界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3-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页
    1.2 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5-16页
        1.3.1 研究对象界定第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图第16-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页
        1.4.2 研究思路图第16-18页
    1.5 创新之处第18页
2 社会记忆概述第18-24页
    2.1 “社会记忆”的概念第18-21页
        2.1.1 记忆第18-19页
        2.1.2 社会记忆第19-21页
    2.2 “社会记忆”在国际档案界的产生与传播第21-24页
        2.2.1 国际档案理事会第21-22页
        2.2.2 国际档案大会第22-23页
        2.2.3 国际档案圆桌会议第23页
        2.2.4 国外档案学者的记忆观第23-24页
3 “社会记忆”在中国档案界的理论进展第24-43页
    3.1 对期刊文章的统计第24-30页
        3.1.1 年份第25页
        3.1.2 作者第25-27页
        3.1.3 机构第27-28页
        3.1.4 期刊第28-29页
        3.1.5 关键词第29-30页
    3.2 对博硕士学位论文的统计第30-36页
        3.2.1 年份第31页
        3.2.2 高校第31-32页
        3.2.3 关键词第32-33页
        3.2.4 引文第33-36页
    3.3 对图书的统计第36-38页
        3.3.1 年份第36-37页
        3.3.2 著者类型第37-38页
    3.4 对基金项目的统计第38-40页
        3.4.1 项目类别第39页
        3.4.2 项目名称第39-40页
        3.4.3 立项时间第40页
        3.4.4 项目负责人第40页
    3.5 对会议和论坛的统计第40-43页
4 “社会记忆”在中国档案界的实践进展第43-55页
    4.1 世界记忆工程第43-47页
        4.1.1 世界记忆工程简介第43-46页
        4.1.2 世界记忆工程的意义第46-47页
    4.2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第47-49页
        4.2.1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简介第47-48页
        4.2.2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意义第48-49页
    4.3 城市记忆工程第49-55页
        4.3.1 城市记忆工程简介第49-54页
        4.3.2 城市记忆工程的意义第54-55页
5 “社会记忆”在中国档案界的发展历程第55-64页
    5.1 发展阶段第55-62页
        5.1.1 档案记忆观的萌芽(1996年以前)第55-56页
        5.1.2 档案记忆观的兴起(1996年至2006年)第56-59页
        5.1.3 社会记忆研究范式的形成(2006年至今)第59-62页
    5.2 代表人物第62-64页
        5.2.1 丁华东第62-63页
        5.2.2 冯惠玲第63-64页
        5.2.3 任汉中第64页
6 “社会记忆”对中国档案界的影响第64-67页
    6.1 促进国内外档案界的学术交流与传播第65页
    6.2 加深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影响第65-66页
    6.3 推动档案学研究新范式的探索与思考第66-67页
7 结语第67-69页
    7.1 研究不足第67页
    7.2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5页
附录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75-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9-81页
致谢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苏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城市集聚、技术外部性与城市创新绩效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