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2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第13-16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4-16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一、哲学史中的荀子与霍布斯 | 第16-17页 |
二、理论创作中的荀子与霍布斯 | 第17-18页 |
三、荀子与霍布斯政治哲学比较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19-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二、论文结构 | 第21页 |
三、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6页 |
第一章 荀子与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目的论比较 | 第26-38页 |
第一节 荀子政治哲学的目的论 | 第26-30页 |
一、义利之辨:荀子政治哲学的价值观念 | 第27-28页 |
二、明分使群:荀子政治哲学的社会理想 | 第28-29页 |
三、圣王之治:荀子政治哲学的终极归宿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目的论 | 第30-34页 |
一、自然状态:霍布斯政治哲学的价值观念 | 第30-31页 |
二、和平和谐: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社会理想 | 第31-32页 |
三、君主政体: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终极归宿 | 第32-34页 |
第三节 荀子与霍布斯政治哲学目的论的契合及历史原因 | 第34-38页 |
第二章 荀子与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人性论比较 | 第38-54页 |
第一节 宇宙论:人性论的逻辑起点 | 第38-46页 |
一、荀子的宇宙论 | 第39-42页 |
二、霍布斯的宇宙论 | 第42-45页 |
三、宇宙论在政治哲学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荀子政治哲学中的人性论 | 第46-48页 |
一、孔子和孟子的人性论与荀子人性论的关系 | 第46-47页 |
二、“性恶”和“性朴” | 第47-48页 |
第三节 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人性论 | 第48-51页 |
一、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及其对霍布斯人性论的影响 | 第48-49页 |
二、人类自然状态:“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 | 第49-50页 |
三、人的自然权利:“人的自我保存”(理性)“寻求和平、信守和平”(情感) | 第50-51页 |
第四节 荀子与霍布斯政治哲学人性论的契合及其隐微意图 | 第51-54页 |
第三章 荀子与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方法论比较 | 第54-62页 |
第一节 荀子政治哲学中的方法论 | 第54-57页 |
一、隆礼重法 | 第55-56页 |
二、法治 | 第56-57页 |
三、荀子礼治与法治的特点 | 第57页 |
第二节 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方法论 | 第57-60页 |
一、社会契约 | 第58-59页 |
二、君主政体 | 第59-60页 |
第三节 荀子与霍布斯政治哲学中方法论的分野与融合 | 第60-62页 |
第四章 荀子与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历史评价与价值重估 | 第62-72页 |
第一节 对荀子政治哲学的历史评价 | 第62-65页 |
一、宋明理学兴起之前的积极评价 | 第63页 |
二、宋代理学兴起之后的消极评价 | 第63-64页 |
三、清代和近代的“尊荀”和“排荀” | 第64-65页 |
第二节 对霍布斯政治哲学思想的评价 | 第65-69页 |
一、批评者对霍布斯的评价 | 第65-66页 |
二、赞美者对霍布斯的评价 | 第66-69页 |
第三节 荀子与霍布斯政治哲学的价值重估 | 第69-72页 |
结论 | 第72-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作者简历 | 第82-8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