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前言 | 第11-17页 |
| 一、选题的目的和依据 | 第11页 |
| (一)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 (二)选题的依据 | 第11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4-17页 |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14-17页 |
| 第一部分 中国宗教法治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 第17-23页 |
| 一、中国宗教法治建设的背景 | 第17-20页 |
| 二、中国宗教法治建设的意义 | 第20-23页 |
| 第二部分 中国宗教法治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23-29页 |
| 一、中国宗教法治建设取得的成绩 | 第23-24页 |
| 二、宗教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 (一)法制建设缺少系统性 | 第24页 |
| (二)立法落后 | 第24-25页 |
| (三)执法不严 | 第25页 |
| (四)司法救济薄弱 | 第25-26页 |
| 三、中国宗教法治建设存在问题深层次原因分析 | 第26-29页 |
| (一)政策性指导的限制操作性 | 第26页 |
| (二)我国宗教本身的复杂性 | 第26页 |
| (三)政教关系的特殊性 | 第26-27页 |
| (四)宗教法治建设思路的局限 | 第27页 |
| (五)法律法规对宗教发展新情况的适应相对滞后 | 第27-29页 |
| 第三部分 中国宗教法治建设的模式 | 第29-45页 |
| 一、中国宗教法治建设的动态模式 | 第29-38页 |
| (一)我国宗教事务管理的科学立法 | 第29-32页 |
| (二)我国宗教事务管理的严格执法 | 第32-34页 |
| (三)我国宗教事务管理的公正司法 | 第34-36页 |
| (四)我国宗教事务管理的全民守法 | 第36-38页 |
| 二、中国宗教法治建设的静态模式 | 第38-45页 |
| (一)我国宗教事务由人治、权治向法治的转化 | 第38-40页 |
| (二)我国宗教事务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化 | 第40-42页 |
| (三)我国宗教事务管理由制约向引导的转化 | 第42-45页 |
| 第四部分 中国宗教法治建设的路径 | 第45-55页 |
| 一、宗教法治建设需要对宗教界人士和全体公民开展法治教育 | 第45-46页 |
| (一)加强宗教工作者党政领导干部的宗教法制教育 | 第45-46页 |
| (二)重点学习宣传宪法 | 第46页 |
| (三)深入宣传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法律 | 第46页 |
| (四)深入宣传学习《宗教事务条例》 | 第46页 |
| 二、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有助于中国宗教法治建设 | 第46-48页 |
| (一)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进行职能整合和创新管理体制 | 第47页 |
| (二)建立信息交流机制 | 第47页 |
| (三)深入信教群众,为贫困地区信徒群众提供经济援助 | 第47-48页 |
| (四)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 第48页 |
| (五)保护信教群众及其宗教团体的基本权利 | 第48页 |
| 三、积极引导宗教法治建设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第48-50页 |
| (一)引导信教群众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 | 第49页 |
| (二)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 第49-50页 |
| (三)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 | 第50页 |
| 四、规范行为是宗教法治建设的重要路径 | 第50-52页 |
| (一)规范在宗教活动场所的各种行为 | 第50-51页 |
| (二)规范宗教教职人员的行为 | 第51页 |
| (三)规范宗教管理人员的行为 | 第51-52页 |
| 五、保护与处罚相结合是我国宗教法治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第52-55页 |
| (一)依法管理游散教徒 | 第52页 |
| (二)要加强打击邪教的力度,依法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 | 第52-53页 |
| (三)反对和惩治宗教分裂势力,促进宗教和睦、民族团结 | 第53-55页 |
| 结束语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致谢 | 第61-63页 |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