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贵州省高校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本论文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4.1 难点 | 第14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2 诚信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 第15-23页 |
2.1 诚信的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2.1.1 诚信的起源和发展 | 第15-16页 |
2.1.2 诚信的含义 | 第16-17页 |
2.2 大学生诚信的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2.2.1 大学生诚信的含义 | 第17页 |
2.2.2 大学生诚信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2.3 大学生诚信教育 | 第19-23页 |
2.3.1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内涵 | 第19-21页 |
2.3.2 大学生诚信与诚信教育的关系 | 第21-23页 |
3 贵州省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23-41页 |
3.1 问卷基本情况 | 第23页 |
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3-25页 |
3.3 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 第25-37页 |
3.3.1 诚信的认知情况总体较好 | 第25-27页 |
3.3.2 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问题 | 第27-32页 |
3.3.3 大学生诚信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32-37页 |
3.4 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3.4.1 社会转型造成影响 | 第38-39页 |
3.4.2 家庭教育存在不足 | 第39页 |
3.4.3 应试教育的“后遗症” | 第39页 |
3.4.4 自我诚信教育的不足 | 第39-40页 |
3.4.5 不良网络信息影响加重 | 第40-41页 |
4 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41-50页 |
4.1 加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 | 第41-45页 |
4.1.1 强化高校诚信教育观念 | 第41页 |
4.1.2 丰富诚信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的契合度 | 第41-42页 |
4.1.3 重视发挥高校教师诚信的榜样作用 | 第42-43页 |
4.1.4 全面拓展高校诚信教育形式 | 第43-44页 |
4.1.5 强化高校诚信制度建设 | 第44-45页 |
4.2 努力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氛围 | 第45-47页 |
4.2.1 营造社会诚信的人际交往环境 | 第46页 |
4.2.2 营造社会诚信的经济环境 | 第46-47页 |
4.2.3 营造社会诚信的法制环境 | 第47页 |
4.3 提高家庭诚信教育的辅助作用 | 第47-48页 |
4.3.1 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 第47页 |
4.3.2 重视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 | 第47-48页 |
4.4 提高大学生自我诚信教育意识 | 第48-50页 |
4.4.1 牢固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 | 第48页 |
4.4.2 坚持培养良好的诚信习惯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