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1 系统科学理论 | 第23页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3 生态承载力理论 | 第24页 |
2.4 人地协调理论 | 第24-25页 |
2.5 土地生态风险理论 | 第25页 |
2.6 土地生态健康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37页 |
3.1 DPSIR模型分析 | 第27-29页 |
3.1.1 DPSIR模型的结构 | 第27页 |
3.1.2 DPSIR模型的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3.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29页 |
3.2.1 科学性原则 | 第29页 |
3.2.2 普遍性与区域性原则 | 第29页 |
3.2.3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9页 |
3.2.4 可比性原则 | 第29页 |
3.3 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第29-35页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第30-32页 |
3.3.2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与指标说明 | 第32-35页 |
3.4 阈值的确定与评价标准划分 | 第35-37页 |
3.4.1 阈值的确定 | 第35页 |
3.4.2 评价标准的划分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第37-46页 |
4.1 组合赋权模型 | 第37-39页 |
4.1.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37页 |
4.1.2 改进的熵权法确定权重 | 第37-38页 |
4.1.3 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 | 第38-39页 |
4.2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变权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4.2.1 指标标准化处理 | 第39页 |
4.2.2 变权理论 | 第39-40页 |
4.2.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变权模型 | 第40-41页 |
4.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变权TOPSIS模型的建立 | 第41-46页 |
4.3.1 TOPSIS模型概述 | 第41页 |
4.3.2 传统TOPSIS模型原理 | 第41-42页 |
4.3.3 TOPSIS模型改进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4.3.4 改进的TOPSIS模型 | 第43-44页 |
4.3.5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变权TOPSIS模型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合肥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 第46-69页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6-48页 |
5.1.1 区位特征 | 第46页 |
5.1.2 自然条件 | 第46-47页 |
5.1.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47-48页 |
5.1.4 土地利用现状 | 第48页 |
5.2 合肥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8-49页 |
5.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9-52页 |
5.3.1 原始数据收集 | 第49-51页 |
5.3.2 指标阈值的确定 | 第51页 |
5.3.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51-52页 |
5.4 指标基础权重的确定 | 第52-56页 |
5.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基础权重 | 第52-55页 |
5.4.2 熵权法确定指标基础权重 | 第55-56页 |
5.4.3 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基础权重 | 第56页 |
5.5 合肥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6-69页 |
5.5.1 不同变权参数取值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5.5.2 指标权重变化分析 | 第58-61页 |
5.5.3 合肥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分析 | 第61-65页 |
5.5.4 合肥市各子系统生态安全状况分析 | 第65-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 第69-7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70-72页 |
6.2.1 合理调控人口规模,缓解人口压力 | 第70页 |
6.2.2 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土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 第70-71页 |
6.2.3 严控三废排放,降低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 第71页 |
6.2.4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 第71-72页 |
6.2.5 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 第72页 |
6.2.6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正公平 | 第72页 |
6.3 讨论 | 第72-74页 |
6.3.1 可能的创新 | 第72-73页 |
6.3.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