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专业术语注释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本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MIMO信道建模方法研究 | 第13-27页 |
2.1 MIMO技术简介 | 第13-15页 |
2.2 MIMO信道建模方法研究 | 第15-20页 |
2.2.1 MIMO物理信道模型 | 第16页 |
2.2.2 MIMO分析信道模型 | 第16-20页 |
2.3 3D MIMO信道建模 | 第20-23页 |
2.3.1 WINNER中的 2D MIMO信道模型 | 第20-22页 |
2.3.2 3D MIMO信道模型 | 第22-23页 |
2.4 仿真分析 | 第23-26页 |
2.4.1 2D MIMO与 3D MIMO信道容量对比分析 | 第23-25页 |
2.4.2 2D MIMO与 3D MIMO信道空间相关性对比分析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3D MIMO Kronecker信道模型 | 第27-42页 |
3.1 3D MIMO Kronecker信道建模 | 第27-33页 |
3.2 3D Kronecker信道模型与 3D相关信道模型对比 | 第33-34页 |
3.3 仿真分析 | 第34-41页 |
3.3.1 仿真条件 | 第34-35页 |
3.3.2 3D Kronecker模型性能分析 | 第35-38页 |
3.3.3 不同角度分布对比 | 第38-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3D MIMO Weichselberger信道模型 | 第42-54页 |
4.1 Weichselberger信道建模原理 | 第42-45页 |
4.1.1 MIMO系统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4.1.2 Weichselberger信道建模基本假设 | 第43-44页 |
4.1.3 Weichselberger信道模型 | 第44-45页 |
4.2 3D MIMO Weichselberger信道建模 | 第45-47页 |
4.3 3D Weichselberger模型与 3D Kronecker模型对比 | 第47-50页 |
4.4 仿真分析 | 第50-53页 |
4.4.1 仿真条件 | 第50页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3D MIMO多用户系统研究 | 第54-66页 |
5.1 MIMO多用户系统基本假设 | 第54-55页 |
5.2 2D MIMO与 3DMIMO多用户系统研究 | 第55-59页 |
5.2.1 2D MIMO多用户系统 | 第55-57页 |
5.2.2 3D MIMO多用户系统 | 第57-59页 |
5.3 2D MIMO与 3D MIMO多用户系统容量研究 | 第59-63页 |
5.3.1 MIMO多用户系统容量 | 第59-61页 |
5.3.2 2D MIMO与 3D MIMO多用户系统容量对比 | 第61-63页 |
5.4 仿真分析 | 第63-65页 |
5.4.1 仿真条件 | 第63页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72-73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