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燃料化学工业论文

等离子体/光催化/微曝气协同处理焦化废水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符号说明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8页
    1.1 焦化废水处理现状第15-19页
        1.1.1 焦化废水水质特点第15-17页
        1.1.2 焦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第17-19页
    1.2 等离子体技术第19-25页
        1.2.1 等离子体概述第20页
        1.2.2 低温等离子体的性质第20-21页
        1.2.3 低温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第21-25页
    1.3 介质阻挡放电第25-30页
        1.3.1 介质阻挡放电第25-26页
        1.3.2 介质阻挡放电特征参量第26页
        1.3.3 介质放电过程及水处理理论基础第26-30页
    1.4 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1.5 光催化氧化法技术研究进展第31-33页
    1.6 曝气工艺第33-34页
    1.7 论文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34-36页
    1.8 课题创新点第36-38页
第二章 等离子体/光催化反应装置设计及实验研究第38-51页
    2.1 实验部分第39-43页
        2.1.1 实验仪器第39页
        2.1.2 实验装置第39-42页
        2.1.3 实验材料第42-43页
        2.1.4 测试方法第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50页
        2.2.1 实验方案第43页
        2.2.2 苯酚的标准曲线第43-44页
        2.2.3 实验装置优选第44-50页
    2.3 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应装置降解苯酚的实验研究及参数优化第51-74页
    3.1 工艺参数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第51-55页
        3.1.1 放电时间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第51-52页
        3.1.2 电极电压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第52页
        3.1.3 苯酚苯酚浓度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第52-53页
        3.1.4 气体流速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第53-54页
        3.1.5 氧气浓度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第54-55页
    3.2 实验结果的RSM法分析第55-73页
        3.2.1 响应曲面法第55-56页
        3.2.2 实验建立第56-58页
        3.2.3 实验结果分析第58-73页
    3.3 小结第73-74页
第四章 N掺杂TiO_2纳米管制备、表征第74-97页
    4.1 实验设备及仪器第74-75页
    4.2 实验试剂及气体第75-76页
    4.3 TiO_2纳米管制备与表征及光催化活性评价第76-86页
        4.3.1 TiO_2纳米管制备方案第76页
        4.3.2 TiO_2表征第76-78页
        4.3.3 实验条件对TiO_2形成及晶体结构的影响第78-83页
        4.3.4 TiO_2纳米管合成条件对苯酚降解效果影响第83-86页
    4.4 N-TNTS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活性评价第86-95页
        4.4.1 N掺杂TiO_2纳米管制备第86-87页
        4.4.2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87-93页
        4.4.3 N-TNTS制备条件对苯酚降解率的影响第93-95页
    4.5 小结第95-97页
第五章 等离子体/光催化/微曝气降解苯酚的研究第97-110页
    5.1 实验部分第97-98页
        5.1.1 实验仪器第97-98页
        5.1.2 实验装置第98页
        5.1.3 实验材料第98页
        5.1.4 分析测试方法第98页
    5.2 等离子体/光催化/微曝气降解苯酚实验研究第98-104页
        5.2.1 光催化剂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第99-100页
        5.2.2 放电电压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第100-101页
        5.2.3 苯酚苯酚浓度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第101-102页
        5.2.4 紫外光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第102-104页
    5.3 等离子体/光催化/微曝气协同降解苯酚的途径第104-108页
    5.4 小结第108-11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3页
    6.1 结论第110-111页
    6.2 展望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第130-131页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iguzinediol衍生物的设计合成、正性肌力活性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季节性冻融期不同地下水位埋深下土壤水分迁移转化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