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8页 |
1.1.1 政策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经济背景 | 第13-14页 |
1.1.3 文化背景 | 第14-15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1.2.1 川西平原 | 第18-19页 |
1.2.2 既有村落的概念 | 第19-20页 |
1.2.3 “小组微生”理念概述 | 第20-21页 |
1.2.4 既有村落外部空间的概念 | 第21-2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2章 川西平原既有村落概况研究 | 第27-40页 |
2.1 川西平原环境概述 | 第27页 |
2.2 村落类型 | 第27-33页 |
2.2.1 从规模来区分:微型、中型、大型 | 第27-31页 |
2.2.2 从平面形态区分:团状和带状 | 第31-32页 |
2.2.3 从地形地貌来区分:平坝和丘陵、滨水 | 第32-33页 |
2.3 川西平原既有村落外部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 第33-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川西平原既有村落外部空间研究 | 第40-61页 |
3.1 川西平原既有村落外部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40-45页 |
3.1.1 环境因素 | 第40-43页 |
3.1.2 产业因素 | 第43-45页 |
3.2 川西平原既有村落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45-49页 |
3.3 川西平原既有村落外部空间的类型 | 第49-55页 |
3.3.1 点状空间 | 第49-52页 |
3.3.2 线状空间 | 第52-53页 |
3.3.3 面状空间 | 第53-55页 |
3.4 川西平原既有村落外部空间的空间特征 | 第55-58页 |
3.4.1 既有村落外部空间的“序列性” | 第55-56页 |
3.4.2 既有村落外部空间的围合与渗透方式 | 第56-58页 |
3.5 川西平原既有村落外部空间共同存在的问题 | 第58-59页 |
3.5.1 传统外部空间的衰退与消失 | 第58页 |
3.5.2 村落外部空间中公共活动的缺乏 | 第58-59页 |
3.5.3 当地村民的公共理念缺失 | 第59页 |
3.5.4 外部空间同质化 | 第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小组微生”理念对于村落外部空间更新的内涵与关系研究 | 第61-72页 |
4.1 “小组微生”理念内涵概述 | 第61-62页 |
4.2 基于“小组微生”理念的村落外部空间影响因素研究 | 第62-65页 |
4.3 “小组微生”理念对于川西平原既有村落外部空间营造与更新的依据和原则 | 第65-69页 |
4.3.1 依据 | 第65-67页 |
4.3.2 原则 | 第67-69页 |
4.4 基于小组微生理念的川西平原既有村落外部空间营造的影响研究 | 第69-71页 |
4.4.1 积极影响 | 第69-70页 |
4.4.2 消极影响 | 第70-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基于“小组微生”理念的川西平原既有村落外部空间案例研究 | 第72-105页 |
5.1 调研对象及选择原因 | 第72页 |
5.2 案例调研 | 第72-96页 |
5.2.1 龙泉山泉镇桃源村枫树林院子 | 第72-80页 |
5.2.2 桤泉镇群安村余花龙门子 | 第80-89页 |
5.2.3 蒲江县明月村谌(shen)塝(bang)塝 | 第89-96页 |
5.3 川西平原既有村落外部空间横向比较研究 | 第96-103页 |
5.3.1 点状空间的横向比较 | 第97-99页 |
5.3.2 线状空间的横向比较 | 第99-101页 |
5.3.3 面状空间横向比较 | 第101-103页 |
5.4 对所调研既有村落外部空间营造更新现状的反思 | 第103-10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基于“小组微生”理念的既有村落外部空间营造实证研究——以蒲江县明月村乡村创客服务站及乡村文化研究所院落组改造为例 | 第105-121页 |
6.1 案例选择原因 | 第105页 |
6.2 背景介绍 | 第105页 |
6.3 现状分析 | 第105-108页 |
6.3.1 地域文化分析 | 第105-106页 |
6.3.2 周边环境分析 | 第106-107页 |
6.3.3 建筑现状分析 | 第107页 |
6.3.4 人的行为活动类型分析 | 第107-108页 |
6.4 外部空间设计策略 | 第108-12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7章 基于“小组微生”理念的川西平原既有村落外部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 第121-125页 |
7.1 结论 | 第121-124页 |
7.2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结语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1页 |
附录 研究社与创客社获奖及参展情况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