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智能变电站的广域保护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3-14页 |
| 1 绪论 | 第14-19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2.1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 1.2.2 广域保护的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8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2 智能变电站广域继电保护技术介绍 | 第19-30页 |
| 2.1 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介绍 | 第19-24页 |
| 2.1.1 智能变电站技术特征 | 第19页 |
| 2.1.2 智能变电站的架构 | 第19-21页 |
| 2.1.3 智能变电站的组网方式 | 第21-24页 |
| 2.2 广域保护系统介绍 | 第24-28页 |
| 2.2.1 广域继电保护系统 | 第24-25页 |
| 2.2.2 广域保护系统的结构 | 第25-28页 |
| 2.2.2.1 分布式系统 | 第25-26页 |
| 2.2.2.2 集中式系统 | 第26-28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3 基于差动原理的广域保护系统实现方法 | 第30-42页 |
| 3.1 广域差动保护区域的划分 | 第30-34页 |
| 3.1.1 广域保护区域划分原则 | 第30-33页 |
| 3.1.2 保护IED与保护区的关联矩阵 | 第33-34页 |
| 3.2 基于差动原理的广域保护算法 | 第34-38页 |
| 3.2.1 差动保护原理 | 第34-37页 |
| 3.2.2 广域差动实现方法 | 第37-38页 |
| 3.2.2.1 差动保护启动 | 第37页 |
| 3.2.2.2 常规比率差动保护 | 第37-38页 |
| 3.2.2.3 突变量比率差动保护 | 第38页 |
| 3.3 基于乒乓原理的广域差动采样值同步方法 | 第38-41页 |
| 3.3.1 兵乓原理 | 第38-39页 |
| 3.3.2 基于乒乓原理的采样值同步测试 | 第39-41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4 基于RTDS的广域保护系统仿真验证 | 第42-61页 |
| 4.1 RTDS系统介绍 | 第42-45页 |
| 4.1.1 硬件部分 | 第43-44页 |
| 4.1.2 软件部分 | 第44-45页 |
| 4.2 广域保护系统仿真测试平台设计 | 第45-48页 |
| 4.2.1 系统结构 | 第45-46页 |
| 4.2.2 平台设计 | 第46-47页 |
| 4.2.3 二次系统组网 | 第47-48页 |
| 4.2.4 接口部分设计 | 第48页 |
| 4.3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8-57页 |
| 4.3.1 一次系统模型 | 第48-53页 |
| 4.3.2 开关控制系统模型 | 第53-54页 |
| 4.3.3 信号量传输模型 | 第54-56页 |
| 4.3.4 故障模型 | 第56-57页 |
| 4.4 广域保护动模试验 | 第57-6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1页 |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A 波形图 | 第66-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作者简介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