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1.1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HSF)的基本结构 | 第10-11页 |
| 1.2 植物HSF基因家族及其功能研究 | 第11-12页 |
| 1.2.1 植物HSF基因家族 | 第11页 |
| 1.2.2 植物HSF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 | 第11-12页 |
| 1.3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 | 第12页 |
| 1.4 被子植物中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4.1 种间比较基因组研究 | 第12-13页 |
| 1.4.2 种内比较基因组研究 | 第13页 |
| 1.4.3 被子植物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 1.5 基因复制和进化事件 | 第13-15页 |
| 1.5.1 基因复制 | 第13页 |
| 1.5.2 分子进化速率 | 第13-15页 |
| 2 引言 | 第15-18页 |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 2.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 3.1.1 植株 | 第18页 |
| 3.1.2 质粒与菌株 | 第18页 |
| 3.1.3 仪器设备 | 第18页 |
| 3.1.4 酶与试剂 | 第18-19页 |
| 3.1.5 引物和合成及测序 | 第19页 |
| 3.2 主要试剂、培养基的配制 | 第19页 |
| 3.2.1 植物基因组中DNA和RNA提取试剂 | 第19页 |
| 3.2.2 细菌培养时LB、YEP培养基的配制 | 第19页 |
| 3.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 3.3.1 HSF基因在杨树和其它被子植物中的鉴定及命名 | 第19-20页 |
| 3.3.2 HSF基因结构域的系统进化树、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的分析 | 第20页 |
| 3.3.3 物种内的微共线性分析 | 第20页 |
| 3.3.4 物种间的微共线性分析 | 第20页 |
| 3.3.5 复制时间计算和选择压力分析 | 第20-21页 |
| 3.3.6 杨树HSF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第21页 |
| 3.3.7 杨树HSF家族基因诱导表达模式分析 | 第21-22页 |
| 3.3.8 PtHsf-10 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 第22-25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46页 |
| 4.1 杨树及其他被子植物中HSF基因的鉴定 | 第25-28页 |
| 4.2 HSF基因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结构和Motif分析 | 第28-30页 |
| 4.3 HSF 在四种被子植物中的复制事件 | 第30-33页 |
| 4.4 复制时间的计算 | 第33-34页 |
| 4.5 物种间的微共线性 | 第34-35页 |
| 4.6 HSF的纯化选择分析 | 第35-39页 |
| 4.7 杨树HSF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电子表达谱分析 | 第39-41页 |
| 4.8 杨树HSF基因家族诱导表达模式分析 | 第41-43页 |
| 4.9 PtHsf-10 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3页 |
| 4.10 PtHsf-10 基因在南林95杨中的荧光定量分析 | 第43-44页 |
| 4.11 PtHsf-10 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 第44页 |
| 4.12 PtHsf-10 基因的过表达载体构建与农杆菌转化 | 第44-46页 |
| 讨论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 附录 A:qRT-PCR 扩增使用的引物列表 | 第54-56页 |
| 附录 B:三十个 Motif 功能注释 | 第56-58页 |
| 附录 C:保守复制基因的复制区块数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