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州珮功夫》作品简介 | 第10-19页 |
| 1.1 《州珮功夫》的基本信息 | 第10页 |
| 1.2 《州珮功夫》创作背景 | 第10-11页 |
|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传播成为热点 | 第10页 |
| 1.2.2 州珮功夫的起源和现状 | 第10-11页 |
| 1.2.3 选题的独特性及其价值与意义 | 第11页 |
| 1.3 《州珮功夫》的内容简介 | 第11-12页 |
| 1.4 《州珮功夫》的主要人物简介 | 第12-13页 |
| 1.4.1 第一位人物是州珮功夫创始人苏老三的第十代传人苏华东 | 第12页 |
| 1.4.2 第二位人物是明善堂堂主黄传友 | 第12-13页 |
| 1.4.3 第三位人物是长胜居的继承人蒋安 | 第13页 |
| 1.5 《州珮功夫》的创作理念——从人入手,以人为本 | 第13-19页 |
| 1.5.1 优化结构、注重节奏 | 第14-19页 |
| 二、《州珮功夫》的创作过程 | 第19-30页 |
| 2.1 策划阶段 | 第19-21页 |
| 2.1.1 前期拍摄大纲 | 第19-21页 |
| 2.2 实地拍摄 | 第21-26页 |
| 2.2.1 拍摄设备 | 第21-23页 |
| 2.2.2 《州珮功夫》的分镜头脚本 | 第23-26页 |
| 2.3 文稿创作 | 第26-27页 |
| 2.3.1 素材整合 | 第26页 |
| 2.3.2 撰写文稿 | 第26-27页 |
| 2.4 后期制作 | 第27-30页 |
| 2.4.1 配音 | 第27页 |
| 2.4.2 剪辑 | 第27-28页 |
| 2.4.3 配乐 | 第28-29页 |
| 2.4.4 字幕与包装 | 第29-30页 |
| 三、《州珮功夫》的剪辑大纲 | 第30-35页 |
| 3.1 工具和参数 | 第30页 |
| 3.1.1 剪辑系统 | 第30页 |
| 3.1.2 母版参数 | 第30页 |
| 3.2 剪辑脚本 | 第30-35页 |
| 四、《州珮功夫》的创作体会 | 第35-37页 |
| 4.1 把握民族非遗影像修辞的度 | 第35页 |
| 4.2 学习先进的纪录片叙事方式 | 第35-36页 |
| 4.3 还需要提高的方面 | 第36-37页 |
| 附录一 播出及展映情况 | 第37-38页 |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的作品发表成果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