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理论基础 | 第20-33页 |
2.1 贷款定价基本理论 | 第20-26页 |
2.1.1 利率决定理论 | 第20-23页 |
2.1.2 资产负债理论 | 第23-24页 |
2.1.3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4-25页 |
2.1.4 利率风险结构理论 | 第25-26页 |
2.1.5 西方银行贷款定价理论 | 第26页 |
2.2 贷款定价典型模式 | 第26-30页 |
2.2.1 成本加成定价法 | 第27页 |
2.2.2 价格领导定价法 | 第27-28页 |
2.2.3 客户盈利分析定价法 | 第28页 |
2.2.4 KMV期权定价法 | 第28-29页 |
2.2.5 基于风险回报的定价法 | 第29-30页 |
2.3 贷款定价模式的总结与评述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现状 | 第33-41页 |
3.1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程度 | 第33-34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现状 | 第34-36页 |
3.2.1 大型商业银行定价模式 | 第35页 |
3.2.2 区域性商业银行定价模式 | 第35-36页 |
3.2.3 外资银行定价模式 | 第36页 |
3.3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1 资产负债结构迫切需要升级 | 第37页 |
3.3.2 存贷款利差收入不稳定 | 第37-38页 |
3.3.3 银行经营模式转变 | 第38页 |
3.4 我国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原则 | 第38-41页 |
3.4.1 成本导向原则 | 第39页 |
3.4.2 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 | 第39-40页 |
3.4.3 以客户为导向原则 | 第40页 |
3.4.4 共生双赢原则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我国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模式选择 | 第41-51页 |
4.1 贷款定价模型的适用性 | 第41-42页 |
4.2 贷款定价中基准利率的作用 | 第42页 |
4.3 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适用性 | 第42-47页 |
4.3.1 市场性检验 | 第43-44页 |
4.3.2 基础性检验 | 第44-45页 |
4.3.3 相关性检验 | 第45页 |
4.3.4 稳定性检验 | 第45-47页 |
4.4 以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RAROC贷款定价模型实证分析 | 第47-51页 |
4.4.1 经济资本的确定 | 第48-49页 |
4.4.2 资金成本的确定 | 第49-50页 |
4.4.3 预期损失率的确定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建议 | 第51-54页 |
5.1 完善定价机制,确定定价模式 | 第51页 |
5.2 加强成本、风险管理,构建定价信息系统 | 第51-52页 |
5.3 引进和培养金融管理人才,优化人才队伍 | 第52-5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页 |
6.2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