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6-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4-27页 |
1 埃博拉病毒概述 | 第14-19页 |
1.1 埃博拉病毒病 | 第14页 |
1.2 埃博拉病毒的危害 | 第14-15页 |
1.3 埃博拉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 第15-16页 |
1.4 埃博拉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 第16-17页 |
1.5 埃博拉病毒的防控 | 第17-18页 |
1.6 埃博拉病毒的诊断 | 第18-19页 |
2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概述 | 第19-25页 |
2.1 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技术(LAMP)的引物设计 | 第19-20页 |
2.2 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技术(LAMP)的原理 | 第20-23页 |
2.3 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技术(LAMP)的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2.4 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技术(LAMP)的优缺点 | 第24页 |
2.5 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技术(LAMP)的应用 | 第24-25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第一章 RT-LAMP检测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的引物设计及条件优化 | 第27-4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1.1 实验菌种及样本来源 | 第27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1.3 部分试剂的配制 | 第28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36页 |
2.1 质粒构建 | 第28-29页 |
2.2 扎伊尔型埃博拉假病毒的制备 | 第29-32页 |
2.3 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目的基因的选择 | 第32-33页 |
2.4 引物设计 | 第33-35页 |
2.5 反应体系配比 | 第35-36页 |
2.6 反应结果的判定 | 第3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6-42页 |
3.1 假病毒的验证结果 | 第36页 |
3.2 RT-LAMP最佳引物的选择 | 第36-37页 |
3.3 RT-LAMP反应温度的优化 | 第37页 |
3.4 RT-LAMP反应引物配比的优化 | 第37-38页 |
3.5 RT-LAMP与RT-PCR检测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的敏感性比较 | 第38-40页 |
3.6 RT-LAMP检测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的特异性 | 第40-41页 |
3.7 模拟样本实验 | 第41-42页 |
4.结论及讨论 | 第42-43页 |
第二章 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RT-LAMP法)的研发 | 第43-52页 |
1.实验材料 | 第43页 |
1.1 实验菌种及样本来源 | 第43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1.3 主要器材 | 第43页 |
2.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2.1 参考品的制备 | 第43-44页 |
2.2 试剂盒组成 | 第44页 |
2.3 对比试剂盒的选取 | 第44页 |
3 结果 | 第44-51页 |
3.1 试剂盒的最低检出限 | 第44-45页 |
3.2 试剂盒的稳定性检测 | 第45-47页 |
3.3 试剂盒的组装 | 第47-49页 |
3.4活毒样本实验 | 第49-51页 |
4.小结 | 第51页 |
5.讨论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74页 |
附录一 | 第57-59页 |
附录二 | 第59-60页 |
附录三 | 第60-70页 |
附录四 | 第70-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