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地下滴灌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2 紫花苜蓿灌溉制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 第18-2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8-22页 |
2.2.1 地下滴灌土壤水分入渗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2.2.2 地下滴灌关键技术参数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2.3 滴头堵塞率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2.2.4 紫花苜蓿的需水量及灌溉制度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2.3 试验观测内容 | 第22-23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3 地下滴灌土壤水分入渗规律 | 第24-33页 |
3.1 供试土壤特性参数 | 第24-28页 |
3.1.1 试验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第24-25页 |
3.1.2 试验区土壤质地 | 第25-28页 |
3.2 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动及含水率变化规律 | 第28-29页 |
3.3 湿润锋推移特征 | 第29-31页 |
3.4 湿润比 | 第31-32页 |
3.5 小结 | 第32-33页 |
4 紫花苜蓿地下滴灌关键技术参数分析 | 第33-51页 |
4.1 滴灌带埋深指标分析 | 第33-37页 |
4.1.1 滴灌带埋深对株高的影响 | 第33-34页 |
4.1.2 滴灌带埋深对紫花苜蓿根系的影响 | 第34-35页 |
4.1.3 滴灌带埋深对产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4.2 滴头流量指标分析 | 第37-40页 |
4.2.1 滴头流量对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 第38页 |
4.2.2 滴头流量对紫花苜蓿根系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3 滴头流量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 灌水定额指标分析 | 第40-44页 |
4.3.1 灌水定额对紫花苜蓿株高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2 灌水定额对紫花苜蓿根系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3 灌水定额对产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 地下滴灌相关技术参数对滴头堵塞率的影响 | 第44-49页 |
4.4.1 滴灌带滴头堵塞总体情况 | 第44-46页 |
4.4.2 滴灌带堵塞滴头在系统中的分布 | 第46-47页 |
4.4.3 滴头流量及施肥因素对滴灌带堵塞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4.4.4 滴灌带埋深对滴头堵塞率的影响 | 第49页 |
4.5 小结 | 第49-51页 |
5 地下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耗水规律和需水量研究 | 第51-63页 |
5.1 紫花苜蓿耗水量计算及耗水规律 | 第51-57页 |
5.1.1 第一茬紫花苜蓿的耗水规律 | 第52-53页 |
5.1.2 第二茬紫花苜蓿的耗水规律 | 第53-54页 |
5.1.3 第三茬紫花苜蓿的耗水规律 | 第54-55页 |
5.1.4 紫花苜蓿全生育期耗水规律 | 第55-57页 |
5.2 地下滴灌条件下的紫花苜蓿的需水量 | 第57-62页 |
5.2.1 作物系数K_c | 第57-60页 |
5.2.2 地下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的需水量 | 第60-62页 |
5.3 小结 | 第62-63页 |
6 基于DSSAT模型的灌溉制度优化 | 第63-76页 |
6.1 模型简介 | 第63-68页 |
6.1.1 DSSAT4.5模型的构成 | 第64页 |
6.1.2 DSSAT4.5模型数据的组建 | 第64-68页 |
6.2 模型参数的率定 | 第68-70页 |
6.2.1 土壤含水率率定 | 第69-70页 |
6.2.2 作物参数率定 | 第70页 |
6.3 灌水定额模拟试验 | 第70-71页 |
6.4 选定水文年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6.5 不同水文年型推荐的灌溉制度 | 第73-75页 |
6.6 小结 | 第75-7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7.1 结论 | 第76-78页 |
7.1.1 地下滴灌土壤水分入渗规律 | 第76页 |
7.1.2 地下滴灌关键技术参数的分析 | 第76-77页 |
7.1.3 地下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的耗水规律及需水量 | 第77页 |
7.1.4 灌溉制度优化 | 第77-78页 |
7.2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