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政策差异性、测度及其经济后果--以中部六省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主要创新及研究贡献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述评 | 第13-22页 |
2.1 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现状 | 第13页 |
2.2 国内科技政策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8页 |
2.2.1 科技政策基本理论探索 | 第14-15页 |
2.2.3 科技政策的制定、执行研究 | 第15页 |
2.2.4 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 | 第15-17页 |
2.2.5 科技政策体系研究 | 第17-18页 |
2.2.6 科技政策科学的发展问题 | 第18页 |
2.3 国内科技政策研究方法与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2.4 国外科技政策研究热点 | 第19-22页 |
2.4.1 科技政策的实施结果及其影响研究 | 第19-20页 |
2.4.2 内容分析法在政策研究中的运用 | 第20-22页 |
第3章 科技政策相关理论概述 | 第22-32页 |
3.1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 | 第22-25页 |
3.1.1 公共政策的构成要素 | 第22-23页 |
3.1.2 公共政策的类型 | 第23-24页 |
3.1.3 公共政策评价 | 第24-25页 |
3.2 科技政策的概念界定及工具分析 | 第25-28页 |
3.2.1 科技政策的定义、内涵和外延 | 第25-27页 |
3.2.2 我国科技政策工具及分类 | 第27-28页 |
3.3 科技政策定量研究方法 | 第28-32页 |
3.3.1 内容分析法 | 第28-30页 |
3.3.2 科技政策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30-32页 |
第4章 中部六省科技政策差异性分析 | 第32-44页 |
4.1 基于内容分析的政策差异性测度体系构建 | 第32-36页 |
4.1.1 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32-33页 |
4.1.2 政策文本的收集方法 | 第33-34页 |
4.1.3 确定分析的信息单元和类目 | 第34-35页 |
4.1.4 样本编码 | 第35-36页 |
4.1.5 编码信度检验 | 第36页 |
4.2 中部六省科技政策差异性分析 | 第36-43页 |
4.2.1 政策颁布时间分布 | 第37页 |
4.2.2 政策效力层级分析 | 第37-39页 |
4.2.3 政策颁布部门情况 | 第39-41页 |
4.2.4 政策工具分析 | 第41-43页 |
4.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中部科技政策的经济后果实证分析 | 第44-55页 |
5.1 研究假说 | 第44-45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45-50页 |
5.2.1 变量构建 | 第45-48页 |
5.2.2 模型构建 | 第48-49页 |
5.2.3 变量说明 | 第49-50页 |
5.2.4 数据来源 | 第50页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5.3.1 描述性统计 | 第50-51页 |
5.3.2 模型检验 | 第51-52页 |
5.3.3 实证结果 | 第52-54页 |
5.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5-5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5页 |
6.2 研究局限 | 第55-56页 |
6.3 提高中部科技政策效果的建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附录 | 第6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