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论文结构及内容 | 第18-19页 |
1.5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理论 | 第20-28页 |
2.1 有关开发区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开发区的基本概念 | 第20页 |
2.1.2 国内开发区的类型 | 第20-21页 |
2.2 土地集约利用的理沦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2.2.2 土地集约利用的条件和机制 | 第22-23页 |
2.2.3 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 | 第23-24页 |
2.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24-25页 |
2.3.1 开发区土地集约评价原则 | 第24页 |
2.3.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 | 第24-25页 |
2.4 土地集约利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25-28页 |
2.4.1 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 第25-26页 |
2.4.2 土地集约利用推动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 | 第26-28页 |
3 杭州市桃源新区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37页 |
3.1 经济开发区概况 | 第28-29页 |
3.2 桃源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规划 | 第29-35页 |
3.2.1 土地集约利用控制和建筑管理控制 | 第29-31页 |
3.2.2 道路、配套设施及绿地管理控制 | 第31-33页 |
3.2.3 充分挖掘城市空间和地下空间 | 第33-35页 |
3.3 桃源新区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3.3.1 开发区工业与居住缺乏吸引力 | 第35页 |
3.3.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布局缺乏互动 | 第35-37页 |
4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 第37-46页 |
4.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对比讨论 | 第37-39页 |
4.1.1 层次分析法 | 第37页 |
4.1.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7-38页 |
4.1.3 BP网络模型法 | 第38-39页 |
4.2 桃源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 第39-41页 |
4.3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41-46页 |
4.3.1 层次分析法步骤 | 第41-43页 |
4.3.2 层次分析法一致性检验 | 第43-44页 |
4.3.3 层次总排序 | 第44-46页 |
5 杭州市桃源新区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 第46-59页 |
5.1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 | 第46-50页 |
5.1.1 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46-48页 |
5.1.2 杭州桃源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48-50页 |
5.2 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分析 | 第50-55页 |
5.2.1 空间集约度分析 | 第50-52页 |
5.2.2 资金集约度分析 | 第52-55页 |
5.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分析评价 | 第55-56页 |
5.3.1 确定指标权重 | 第55-56页 |
5.3.2 指标最后得分 | 第56页 |
5.4 桃源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结果评价 | 第56-59页 |
5.4.1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4.2 桃源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 第57-59页 |
6 杭州桃源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9-61页 |
6.1 明确开发区自我定位,协调开发区与母城规划 | 第59页 |
6.2 整合优质资源,保障开发区长远发展 | 第59-60页 |
6.3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培育“产业链”和“产业群” | 第60-61页 |
7 总结和展望 | 第61-63页 |
7.1 总结 | 第61页 |
7.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作者筒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