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外大学校园规划理论研究概述 | 第12-16页 |
1.2.2 国内外空间句法及扩展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19-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空间句法”在大学校园空间研究中的引入与应用 | 第21-38页 |
2.1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活动的分类与现状 | 第21-24页 |
2.1.1 分类 | 第21-23页 |
2.1.2 现状 | 第23-24页 |
2.2 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方法 | 第24-33页 |
2.2.1 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2.2.2 应用方法 | 第25-32页 |
2.2.3 操作方法 | 第32-33页 |
2.3 空间句法在大学校园空间研究中的应用 | 第33-37页 |
2.3.1 应用适用性论证 | 第33-35页 |
2.3.2 大学校园空间的对象界定 | 第35-36页 |
2.3.3 大学校园空间的量化分析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空间现状与调研 | 第38-54页 |
3.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概述 | 第38-40页 |
3.1.1 整体情况概述 | 第38-39页 |
3.1.2 东区基本情况概述 | 第39-40页 |
3.1.3 西区基本情况概述 | 第40页 |
3.2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空间现状调研 | 第40-47页 |
3.2.1 功能分区 | 第40-43页 |
3.2.2 交通结构 | 第43-45页 |
3.2.3 交往空间 | 第45-46页 |
3.2.4 静密空间 | 第46-47页 |
3.3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空间规划解读 | 第47-52页 |
3.3.1 功能分区 | 第47-49页 |
3.3.2 交通结构 | 第49-51页 |
3.3.3 交往空间 | 第51-52页 |
3.3.4 静密空间 | 第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空间句法分析 | 第54-70页 |
4.1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空间句法分析 | 第54-61页 |
4.1.1 拓扑结构模型分析 | 第54-56页 |
4.1.2 线段角度模型分析 | 第56-60页 |
4.1.3 视区网格模型分析 | 第60-61页 |
4.2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空间句法分析 | 第61-66页 |
4.2.1 拓扑结构模型分析 | 第61-63页 |
4.2.2 线段角度模型分析 | 第63-66页 |
4.2.3 视区网格模型分析 | 第66页 |
4.3 东、西区整体空间句法分析 | 第66-69页 |
4.3.1 线段角度模型分析 | 第66-68页 |
4.3.2 视区网格模型分析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应对策略研究 | 第70-79页 |
5.1 政策层面 | 第70-71页 |
5.1.1 重视整体衔接 | 第70页 |
5.1.2 重视细部空间 | 第70-71页 |
5.2 技术层面 | 第71-73页 |
5.2.1 重视理性分析 | 第71页 |
5.2.2 正视空间句法 | 第71-73页 |
5.3 空间层面 | 第73-77页 |
5.3.1 整体布局 | 第73-74页 |
5.3.2 道路系统 | 第74-75页 |
5.3.3 交往空间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引用文献 | 第81-82页 |
其他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附录1 浙江大学紫金港东校区校园户外空间情况调查问卷 | 第83-95页 |
附录2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户外空间环境图像采集 | 第95-100页 |
图表索引 | 第100-102页 |
图片 | 第100-101页 |
表格 | 第101-102页 |
作者简介 | 第102页 |
教育经历 | 第102页 |
工作实习经历 | 第102页 |
本科期间 | 第102页 |
研究生期间 | 第102页 |
发表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