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染料及重金属离子污染现状及检测方法 | 第9-11页 |
1.1.1 染料 | 第9-10页 |
1.1.2 重金属离子 | 第10-11页 |
1.1.3 浓度检测方法 | 第11页 |
1.2 凹凸棒土对亚甲基蓝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 第11-15页 |
1.2.1 凹凸棒土简介 | 第12-13页 |
1.2.2 凹凸棒土对染料和重金属的吸附作用 | 第13-14页 |
1.2.3 凹凸棒土的改性 | 第14-15页 |
1.3 碳化凹凸棒土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海藻酸钠对亚甲基蓝和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 第16-17页 |
1.4.1 海藻酸钠简介 | 第16页 |
1.4.2 海藻酸钠吸附作用 | 第16页 |
1.4.3 海藻酸钠作为载体的优势 | 第16-17页 |
1.5 碳点 | 第17-18页 |
1.5.1 碳点简介 | 第17页 |
1.5.2 碳点的荧光及淬灭性能 | 第17-18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第二章 ATP/C的制备及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 | 第21-31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4页 |
2.2.1 实验药品与原料 | 第21-2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3 ATP/C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4 ATP/C的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0页 |
2.3.1 FTIR分析 | 第24-25页 |
2.3.2 TG分析 | 第25-26页 |
2.3.3 吸附性能分析 | 第26-27页 |
2.3.4 TEM分析 | 第27-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CA/ATP-g-CDs的制备及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和检测研究 | 第31-49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5页 |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31-3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3.2.3 CDs的制备 | 第32页 |
3.2.4 KH560-CDs的制备 | 第32-33页 |
3.2.5 CA/ATP-g-CDs的制备 | 第33-34页 |
3.2.6 CA/ATP-g-CDs的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8页 |
3.3.1 SEM分析 | 第35-36页 |
3.3.2 BET分析 | 第36页 |
3.3.3 FTIR和TG分析 | 第36-38页 |
3.3.4 荧光性分析 | 第38-39页 |
3.3.5 吸附性能分析 | 第39-42页 |
3.3.6 吸附机理分析 | 第42-45页 |
3.3.7 荧光淬灭浓度分析 | 第45-47页 |
3.3.8 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分析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CA/ATP-NH_2-g-CDs的制备及对Cu~(2+)的吸附和检测研究 | 第49-61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4.2.1 实验药品与原料 | 第49-50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4.2.3 ATP-NH_2的制备 | 第50-51页 |
4.2.4 CA/ATP-NH_2-g-CDs的制备 | 第51页 |
4.2.5 CA/ATP-NH_2-g-CDs的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5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4.3.1 FTIR分析 | 第51-52页 |
4.3.2 元素分析 | 第52页 |
4.3.3 SEM分析 | 第52-53页 |
4.3.4 TG分析 | 第53-54页 |
4.3.5 Cu~(2+)吸附性能分析 | 第54-56页 |
4.3.6 重金属离子吸附机理分析 | 第56-58页 |
4.3.7 荧光淬灭浓度分析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硕士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