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适应性视角的城市色彩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以洛阳为例

摘要第4-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9页
    1.1 研究背景第20-22页
        1.1.1 城镇化率快速增高,城市色彩问题显现第20-21页
        1.1.2 新型城镇化思路催生色彩规划范式转型第21-22页
    1.2 研究综述第22-33页
        1.2.1 国外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综述第22-27页
        1.2.2 国内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综述第27-31页
        1.2.3 城市色彩规划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综述第31-33页
    1.3 研究意义第33-34页
        1.3.1 理论意义第33页
        1.3.2 方法意义第33-34页
        1.3.3 实践意义第34页
    1.4 相关概念第34-36页
        1.4.1 城市色彩第34页
        1.4.2 城市色彩规划第34-35页
        1.4.3 适应性视角的城市色彩规划第35-36页
    1.5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第36-39页
        1.5.1 研究思路第36页
        1.5.2 研究内容第36-38页
        1.5.3 技术路线框架第38-39页
第二章 适应性视角的城市色彩规划理论框架研究第39-63页
    2.1 适应性视角的城市色彩规划理论知识体系第39-49页
        2.1.1 人地关系思想与“色彩地理学”方法第39-42页
        2.1.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与方法第42-45页
        2.1.3 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及设计分析途径第45-49页
    2.2 适应性视角的城市色彩规划理论框架构建第49-62页
        2.2.1 理论知识体系的关联耦合第49-50页
        2.2.2 城市色彩的适应机制与特征第50-54页
        2.2.3 适应性的城市色彩规划组织模式第54-59页
        2.2.4 适应性的城市色彩规划编制体系第59-62页
    2.3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三章 适应性视角的城市色彩规划方法体系研究第63-84页
    3.1 方法体系框架第63-64页
    3.2 城市色彩空间数据库第64-68页
        3.2.1 方法与流程第64-65页
        3.2.2 数据手段支撑第65-68页
    3.3 城市色彩总体定位,区域层面的适应第68-73页
        3.3.1 方法与流程第69-70页
        3.3.2 数据手段支撑第70-73页
    3.4 城市色彩空间布局,城市层面的适应第73-78页
        3.4.1 方法与流程第73-74页
        3.4.2 数据手段支撑第74-78页
    3.5 片区色彩控制导引,邻里层面的适应第78-83页
        3.5.1 方法与流程第78-80页
        3.5.2 数据手段支撑第80-83页
    3.6 本章小结第83-84页
第四章 洛阳市色彩空间数据库构建第84-100页
    4.1 获取城市色彩相关数据第84-88页
        4.1.1 基础图件获取第84-87页
        4.1.2 问卷调查第87-88页
        4.1.3 实地调研第88页
    4.2 建立城市色彩空间数据库第88-94页
        4.2.1 构建空间数据图层第89页
        4.2.2 影像色彩数据提取与入库第89-94页
    4.3 形成城市色彩标识第94-99页
        4.3.1 自然环境的色彩标识第95-96页
        4.3.2 人工环境的色彩标识第96-97页
        4.3.3 文化环境的色彩标识第97-99页
    4.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五章 洛阳市色彩总体定位:区域层面适应第100-126页
    5.1 研究范围、数据与内容第100-102页
    5.2 被动适应第102-115页
        5.2.1 自然环境因子第102-106页
        5.2.2 人工建成环境因子第106-111页
        5.2.3 文化环境因子第111-113页
        5.2.5 综合评价第113-115页
    5.3 主动适应第115-122页
        5.3.1 城市空间扩张第115-118页
        5.3.2 产业结构调整第118-119页
        5.3.3 城市间时空紧密联系第119-121页
        5.3.4 综合评价第121-122页
    5.4 城市色彩基调与总体色谱第122-125页
        5.4.2 确定城市色彩基调第122-123页
        5.4.3 形成城市总体色谱第123-125页
    5.5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六章 洛阳市色彩空间布局:城市层面适应第126-157页
    6.1 研究范围、数据与内容第126-128页
    6.2 被动适应:空间敏感性评价第128-135页
        6.2.2 自然环境单因子评价第129-130页
        6.2.3 人工建成环境单因子评价第130-132页
        6.2.4 文化环境因子单因子评价第132-133页
        6.2.5 多因子综合评价第133-135页
    6.3 主动适应:空间适宜性评价第135-148页
        6.3.2 城市意象单因子评价第136-137页
        6.3.3 人流聚集单因子评价第137-138页
        6.3.4 绿地价值单因子评价第138-144页
        6.3.5 多因子综合评价第144-148页
    6.4 城市色彩空间布局与风貌区划定第148-156页
        6.4.1 形成城市色彩的空间布局第148-151页
        6.4.2 划定城市色彩的控制分区第151-156页
    6.5 本章小结第156-157页
第七章 老城片区色彩控制导引:邻里层面适应第157-180页
    7.1 研究范围、数据与内容第157-159页
    7.2 基本规则的建立第159-164页
        7.2.1 色彩的视觉图底关系第159-160页
        7.2.2 图底关系的三种表述第160-161页
        7.2.3 基本规则的构建第161-164页
    7.3 规则聚类与适应度分派第164-173页
        7.3.1 规则的聚类第164-170页
        7.3.2 规则的适应度第170-173页
    7.4 片区色彩控制导引第173-179页
        7.4.1 道路用地、绿地的色彩控制第174-175页
        7.4.2 商业、居住、文化教育用地色彩控制第175-179页
    7.5 本章小结第179-180页
第八章 洛阳市色彩规划实施与管理对策第180-187页
    8.1 城市色彩规划管理体系第180-183页
        8.1.1 规划的相关人群第180-181页
        8.1.2 规划管理基本要求第181-182页
        8.1.3 规划管理体系建设第182-183页
    8.2 城市色彩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第183-186页
        8.2.1 重点解决的问题第183-184页
        8.2.2 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第184-185页
        8.2.3 色彩模拟与软件开发思路第185-186页
    8.3 本章小结第186-187页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第187-191页
    9.1 理论框架、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创新第187-188页
    9.2 以洛阳为应用对象的研究结论第188-189页
    9.3 研究不足第189-190页
    9.4 研究展望第190-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20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第202-203页
致谢第203-204页
附录第204-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社区矫正现状、问题及其完善
下一篇:扰乱医疗秩序罪的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