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1 引言 | 第11-21页 |
| 1.1 概述 | 第11-12页 |
| 1.2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 1.3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概况 | 第15-17页 |
| 1.3.1 传输原理 | 第15-16页 |
| 1.3.2 传输系统的构成 | 第16-17页 |
| 1.4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技术难点及关键问题 | 第17-18页 |
| 1.5 主动补偿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 1.6 本文的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19-21页 |
| 2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传输线圈的研究 | 第21-35页 |
| 2.1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线圈传输原理 | 第21-22页 |
| 2.2 传输线圈T形电路等效模型及效率分析 | 第22-25页 |
| 2.3 传输线圈的互感模型 | 第25-26页 |
| 2.4 传输线圈的漏感模型及参数的测量 | 第26-28页 |
| 2.5 传输线圈的趋肤效应和邻近效应 | 第28-29页 |
| 2.6 传输线圈的结构及仿真分析 | 第29-32页 |
| 2.7 传输线圈的制作及电感量的测量 | 第32-34页 |
| 2.8 总结 | 第34-35页 |
| 3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移相全桥软开关技术 | 第35-49页 |
| 3.1 软开关技术 | 第35-36页 |
| 3.2 移相全桥软开关技术的原理 | 第36-37页 |
| 3.3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移相全桥变换器工作过程分析 | 第37-42页 |
| 3.4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软开关实现的条件 | 第42-43页 |
| 3.5 移相全桥软开关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 | 第43-48页 |
| 3.5.1 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44-47页 |
| 3.5.2 主功率器件的选型 | 第47-48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4 基于主动补偿的电容补偿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 第49-65页 |
| 4.1 谐振电路 | 第49-51页 |
| 4.1.1 串联谐振 | 第50页 |
| 4.1.2 并联谐振 | 第50-51页 |
| 4.2 谐振电容阵列补偿技术 | 第51-53页 |
| 4.2.1 单边补偿拓补结构 | 第52页 |
| 4.2.2 双边补偿拓扑结构 | 第52-53页 |
| 4.3 次级主动补偿方式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 第53-57页 |
| 4.3.1 补偿系统等效模型分析 | 第53-55页 |
| 4.3.2 补偿系统映射电阻的分析 | 第55-57页 |
| 4.3.3 补偿后功率的变化 | 第57页 |
| 4.4 次级并联电容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 | 第57-63页 |
| 4.4.1 主电路结构 | 第57-58页 |
| 4.4.2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通信技术 | 第58-59页 |
| 4.4.3 感应式无线传输系统的供电电路 | 第59-63页 |
|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 4.6 总结 | 第64-65页 |
| 5 基于主动补偿的移相动态补偿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 第65-73页 |
| 5.1 基于主动补偿的移相动态补偿技术概述 | 第65页 |
| 5.2 移相控制的原理 | 第65-69页 |
| 5.3 硬件电路的设计 | 第69-70页 |
| 5.4 移相控制电路的实验验证 | 第70-7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6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73-75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73-74页 |
| 6.2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3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