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散文、杂著论文

《洛阳伽蓝记》之佛教义理及其表达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引言第11-14页
 一、《洛阳伽蓝记》的研究状况第11-12页
 二、课题缘起和研究意义第12页
 三、拟解决问题与研究方法第12-14页
  (一) 《洛阳伽蓝记》涉及的佛教义理第12-13页
  (二) 《洛阳伽蓝记》中佛教义理的表达策略第13-14页
第1章 杨街之与《洛阳伽蓝记》第14-17页
 一、作者的姓氏、生平第14-16页
 二、版本第16-17页
第2章 《洛阳伽蓝记》的佛教义理第17-37页
 一、缘起理论之无明与执取第17-20页
  (一) 对权势的无明与执取第17-18页
  (二) 对财富的无明与执取第18-19页
  (三) 对情色的无明与执取第19-20页
  (四) 对虚名的无明与执取第20页
 二、诸行无常第20-24页
  (一) 世事之无常第21页
  (二) 建筑之无常第21-22页
  (三) 时间之无常第22-23页
  (四) 佛教之无常第23-24页
 三、诸受皆苦第24-28页
  (一) 老苦第25页
  (二) 病苦第25页
  (三) 死苦第25-26页
  (四) 爱别离苦第26-27页
  (五) 怨憎会苦第27-28页
  (六) 求不得苦第28页
 四、因果业报第28-30页
  (一) 顺现业第29-30页
  (二) 顺生业第30页
 五、其它佛教义理第30-37页
  (一) 布施第30-32页
   1、内施第31页
   2、外施第31-32页
   3、大施第32页
  (二) 戒行第32-34页
  (三) 禅定第34-35页
  (四) 神通第35-36页
  (五) 往生第36-37页
第3章 《洛阳伽蓝记》佛教义理的表达策略第37-56页
 一、佛教义理与材料选择第37-42页
  (一) 志史类材料第37-38页
  (二) 志人志异类材料第38-40页
   1、材料与佛教义理表达的单一性第38-39页
   2、材料与佛教义理表达的双重性第39页
   3、材料与佛教义理表达的多重性第39-40页
  (三) 建筑类材料与诸行无常第40-41页
   1、物毁人存的无常第40页
   2、物在人非的无常第40-41页
   3、人物俱非的无常第41页
  (四) 游记与佛教义理第41-42页
 二、佛教义理与表达方式第42-50页
  (一) 叙述与佛教义理的关系第42-46页
   1、详略手法的综合运用第42-44页
   2、灵征异兆第44-45页
   3、合本子注的叙事方式第45-46页
   4、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第46页
  (二) 描写手法与佛教义理的关系第46-48页
   1、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作用第47页
   2、骈文手法第47-48页
  (三) 说明手法与诸行无常的义理第48-50页
 三、佛教义理与小说技法第50-56页
  (一) 虚实手法的运用第50-52页
   1、史传笔法第51-52页
   2、虚实结合第52页
  (二) 人物形象的塑造第52-53页
  (三) 曲折的故事情节第53-56页
结论第56-57页
注释第57-59页
参考资料第59-6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2-63页
后记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馆词林》编纂研究
下一篇:《尊前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