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语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1 植物衰老和死亡的研究 | 第14-19页 |
1.1.1 植物衰老概述 | 第14-16页 |
1.1.2 植物细胞死亡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 花粉管生长发育转录组分析 | 第19-23页 |
1.2.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 | 第20-21页 |
1.2.2 花粉转录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 液泡离子转运蛋白和离子通道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3.1 液泡钙转运蛋白和通道 | 第23-25页 |
1.3.2 液泡Na~+/K~+转运蛋白和通道 | 第25页 |
1.3.3 液泡阴离子转运蛋白和通道 | 第25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8页 |
第二章 梨花粉管发育过程中信号分子及细胞器的变化 | 第28-4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1.2 花粉培养与活力的检测 | 第29页 |
2.1.3 梨花粉管液泡的提取 | 第29-30页 |
2.1.4 花粉管活性氧(ROS)的检测 | 第30页 |
2.1.5 梨花粉管钙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2.1.6 液泡pH的测定 | 第31页 |
2.1.7 FM4-64标记梨花粉管囊泡 | 第31页 |
2.1.8 梨花粉管液泡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31页 |
2.1.9 梨花粉管核DNA降解的观察 | 第31-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2.2.1 花粉管体外生长过程中的发育特性 | 第32页 |
2.2.2 花粉管液泡的提取和纯化 | 第32-34页 |
2.2.3 花粉管发育过程中液泡体积和数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2.2.4 花粉管胞质Ca~(2+)含量变化及Ca~(2+)含量对花粉管的影响 | 第35-36页 |
2.2.5 花粉管胞质活性氧含量变化及活性氧对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 第36-38页 |
2.2.6 花粉管胞内囊泡的分布 | 第38页 |
2.2.7 花粉管内细胞核降解情况 | 第38-39页 |
2.2.8 花粉管内液泡pH的变化 | 第39-40页 |
2.2.9 花粉管内液泡结构的变化 | 第40页 |
2.3 讨论 | 第40-44页 |
第三章 梨花粉管发育过程表达谱研究 | 第44-6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3.1.2 花粉离体培养与活力的测定 | 第45页 |
3.1.3 RNA提取 | 第45-46页 |
3.1.4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6页 |
3.1.5 测序实验 | 第46-47页 |
3.1.6 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3.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验证差异基因 | 第48-4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0页 |
3.2.1 四个阶段花粉状态的确定 | 第49-50页 |
3.2.2 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50页 |
3.2.3 '砀山酥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过程测序结果统计 | 第50-52页 |
3.2.4 梨花粉管生长过程中基因表达情况及差异基因的筛选 | 第52-54页 |
3.2.5 所有基因和差异表达的基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 第54-57页 |
3.2.6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 第57-59页 |
3.2.7 荧光定量PCR验证表达谱测序结果 | 第59-60页 |
3.3 讨论 | 第60-66页 |
第四章 基于梨基因组的阳离子/质子逆转运蛋白的分析与功能验证 | 第66-10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4.1.2 花粉的培养 | 第68页 |
4.1.3 基因的筛选 | 第68页 |
4.1.4 梨CPA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68-71页 |
4.1.5 CPA家族基因结构、蛋白序列与进化关系分析 | 第71-72页 |
4.1.6 CPA家族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和线性分析 | 第72页 |
4.1.7 CPA基因表达情况分析 | 第72页 |
4.1.8 反义寡核苷酸抑制PbrCHX16基因 | 第72-7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3-97页 |
4.2.1 五种蔷薇科果树CPA基因的筛选 | 第73-75页 |
4.2.2 梨CPA蛋白的基本性质 | 第75-79页 |
4.2.3 基因结构和蛋白保守Motif分析 | 第79-85页 |
4.2.4 CPA基因的染色体分布和复制事件 | 第85-90页 |
4.2.5 梨CPA基因在花粉和果实中的表达情况 | 第90-95页 |
4.2.6 PbrCHX16在花粉管生长中的作用 | 第95-97页 |
4.3 讨论 | 第97-102页 |
第五章 液泡TPC1通道蛋白的分析及功能研究 | 第102-11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4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102-103页 |
5.1.2 花粉的培养 | 第103页 |
5.1.3 梨TPC1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 第103页 |
5.1.4 梨TPC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103页 |
5.1.5 拟南芥植物形态的观察和拟南芥花粉管苯胺蓝染色 | 第103页 |
5.1.6 NaCl处理拟南芥雌蕊 | 第103-104页 |
5.1.7 反义寡核苷酸抑制TPC1基因 | 第104页 |
5.1.8 抗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10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6页 |
5.2.1 梨TPC1基因的筛选 | 第104-105页 |
5.2.2 梨TPC1蛋白和其他物种TPC1蛋白的比较分析 | 第105-107页 |
5.2.3 梨TPC1通道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107-109页 |
5.2.4 拟南芥TPC1突变体的鉴定 | 第109页 |
5.2.5 拟南芥野生型和TPC1突变体的表型 | 第109-110页 |
5.2.6 拟南芥TPC1突变体在NaCl处理下的表型 | 第110-112页 |
5.2.7 NaCl对梨花粉管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 第112-114页 |
5.2.8 NaCl处理下TPC1基因和一些抗盐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114-116页 |
5.3 讨论 | 第116-118页 |
综合讨论 | 第118-122页 |
全文结论 | 第122-124页 |
全文创新点 | 第124-126页 |
附录 | 第126-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50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文章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