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

“智慧环保”物联网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以南京市建邺区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为例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智慧环保"物联网系统的定义及其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第10-12页
        1.1.1 "智慧环保"物联网系统的定义第10-11页
        1.1.2 "智慧环保"物联网系统在城市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第11-12页
    1.2 目前的环境管理系统存在的缺陷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的现状第13-14页
        1.3.1 国外智慧环保物联网现状第13页
        1.3.2 国内环保物联网发展历程第13-14页
        1.3.3 国内智慧环保物联网现状第14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意义第14-15页
    1.5 本研究技术路线第15-18页
第二章 系统的构建第18-30页
    2.1 河西水环境现状第18-20页
        2.1.1 河西水环境概况第18-20页
        2.1.2 建邺区河道整治工作的开展情况第20页
    2.2 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第20-21页
        2.2.1 应用层建设第20-21页
        2.2.2 网络层建设第21页
        2.2.3 感知层建设第21页
    2.3 系统构建过程第21-25页
        2.3.1 自动监测数量点位的选定第21-23页
        2.3.2 监测点位参数的选择第23页
        2.3.3 各参数采用监测方法的考虑第23-24页
        2.3.4 监测频次的设置第24页
        2.3.5 对监测站房形式的考虑第24-25页
        2.3.6 系统运行维护及应急措施第25页
    2.4 软件平台在系统中的应用第25-27页
        2.4.1 "环保一张图"管理平台第25-26页
        2.4.2 环境资源中心及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第26-27页
    2.5 手机APP终端在系统中的应用第27-30页
        2.5.1 移动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第27-28页
        2.5.2 视频监控第28页
        2.5.3 地图功能第28页
        2.5.4 环保手册管理模块第28-30页
第三章 系统数据有效性检验第30-36页
    3.1 数据采集率统计第30页
    3.2 数据有效性的判断第30-35页
        3.2.1 采集的原始数据分析第31页
        3.2.2 有效数据的筛选第31-34页
        3.2.3 数据有效率的统计第34-35页
    3.3 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的验证第35-36页
第四章 系统应用实例及应用价值评估第36-54页
    4.1 北部地区河道整治效果的监测跟踪分析第36-43页
        4.1.1 北部地区河道自然状况第36页
        4.1.2 北部地区河道整治系统介绍第36-37页
        4.1.3 北部地区河道补水水量调查第37-38页
        4.1.4 北部地区河道补水水质分析第38页
        4.1.5 北部地区河道自动监测数据分析第38-41页
        4.1.6 数据变化原因分析第41-43页
        4.1.7 北部地区河道引水补水效果评估第43页
    4.2 中部地区河道整治效果的监测跟踪分析第43-50页
        4.2.1 中部地区河道自然状况第43-45页
        4.2.2 中部地区河道整治系统介绍第45页
        4.2.3 中部地区河道补水设计第45-46页
        4.2.4 中部地区河道闸坝运行情况第46-47页
        4.2.5 中部地区河道跟踪监测分析第47-49页
        4.2.6 数据变化原因分析第49-50页
        4.2.7 中部地区河道整治效果分析第50页
    4.3 系统应用价值和优越性评估第50-54页
第五章 系统在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第54-60页
    5.1 存在的问题第54-56页
        5.1.1 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功能性还不完善第54-56页
        5.1.2 在开展自动监测监控的过程中,外界的干扰因素较多第56页
        5.1.3 自动监控系统的稳定性、布点合理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第56页
        5.1.4 与"智慧建邺"的其他系统没有实现对接第56页
    5.2 还需改进的地方第56-60页
        5.2.1 提高数据分析和研究水平,加大数据的获取和应用范围第56-57页
        5.2.2 对现有站点进行改造,提高设施运行的稳定性第57-58页
        5.2.3 进一步完善"软件平台"和手机APP终端系统的功能第58-60页
第六章 后记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浓缩饲料蛋白质氧化及不同抗氧化剂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宜宾市江安县稻田土壤及稻米重金属现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