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摘要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空泡的动力学特性 | 第13-21页 |
1.1.1 通气空泡 | 第14-16页 |
1.1.2 激光空泡 | 第16-17页 |
1.1.3 其他方式产生的空泡 | 第17-21页 |
1.2 微通道构型对空泡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21-24页 |
1.2.1 T型通道中空泡的动力学特性 | 第21-22页 |
1.2.2 Y型通道中空泡的动力学特性 | 第22-23页 |
1.2.3 文丘里管型通道中空泡的动力学特性 | 第23-24页 |
1.3 表面润湿性调控技术 | 第24-28页 |
1.3.1 超疏水表面的理论模型 | 第24-25页 |
1.3.2 表面润湿性调控技术 | 第25-28页 |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8-29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T型微通道中空泡的产生 | 第31-42页 |
2.1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2.1.1 试验装置 | 第31-32页 |
2.1.2 试验过程 | 第32页 |
2.1.3 无量纲参数 | 第32-3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2.2.1 空泡的产生方式 | 第33-36页 |
2.2.2 生成空泡的大小 | 第36-39页 |
2.2.3 气液两相的流型分布 | 第39-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微通道构型对空泡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42-70页 |
3.1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3.1.1 试验装置 | 第42-43页 |
3.1.2 试验过程 | 第43页 |
3.1.3 数值模拟 | 第43-4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4-69页 |
3.2.1 T型通道中的空泡动力学特性 | 第44-52页 |
3.2.2 Y型通道中的空泡动力学特性 | 第52-59页 |
3.2.3 文丘里管型通道中的空泡动力学特性 | 第59-6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4章 微通道壁面润湿性对空泡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第70-81页 |
4.1 试验方法 | 第70-72页 |
4.1.1 试验过程 | 第70-72页 |
4.1.2 数值模拟 | 第7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2-80页 |
4.2.1 表面静态接触角 | 第72-74页 |
4.2.2 壁面处的空泡动态接触角 | 第74-76页 |
4.2.3 左侧壁面润湿性对空泡动态接触角比值的影响 | 第76-77页 |
4.2.4 流速对空泡动态接触角比值的影响 | 第77-79页 |
4.2.5 空泡动态接触角比值与左侧壁面润湿性的关系 | 第79-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疏水/超疏水表面设计及其润湿性调控 | 第81-94页 |
5.1 试验方法 | 第81-82页 |
5.1.1 疏水/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81-82页 |
5.1.2 表面润湿性的调控过程 | 第8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2-92页 |
5.2.1 表面接触角的异向性 | 第82-88页 |
5.2.2 表面润湿性的调控机理 | 第88-89页 |
5.2.3 调控效果的连续性 | 第89-91页 |
5.2.4 调控表面的设计及应用展望 | 第91-9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6章 润湿性可调控表面在微通道中的应用 | 第94-106页 |
6.1 试验方法 | 第94-96页 |
6.1.1 改进后的润湿性可调控表面 | 第94-95页 |
6.1.2 试验过程 | 第95-96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4页 |
6.2.1 调控壁面的润湿特性 | 第96-97页 |
6.2.2 调控壁面在微通道中的应用 | 第97-102页 |
6.2.3 调控表壁面的调控机理 | 第102-10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