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 第14页 |
1.3 理论与概念 | 第14-17页 |
1.3.1 退休准备 | 第14-15页 |
1.3.2 公众意愿 | 第15-16页 |
1.3.3 政府决策 | 第16页 |
1.3.4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退休政策的历史梳理及国内外退休准备的概况 | 第19-24页 |
2.1 我国目前退休种类 | 第19页 |
2.1.1 干部群体的退休制度 | 第19页 |
2.1.2 工人群体的退休制度 | 第19页 |
2.2 退休制度的纵向分析——历史沿革 | 第19-21页 |
2.3 退休制度的横向分析——国际比较 | 第21-22页 |
2.4 我国退休准备的概况 | 第22-23页 |
2.5 国外退休准备的概况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退休准备:满足退休后的基本要求 | 第24-33页 |
3.1 我国退休准备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3.1.1 退休生活规划的不公平性 | 第24页 |
3.1.2 退休物质准备的低层次 | 第24-25页 |
3.1.3 退休服务水平的低端化 | 第25页 |
3.2 退休准备的主要内容 | 第25-30页 |
3.2.1 制度准备 | 第25-27页 |
3.2.2 经济准备 | 第27-28页 |
3.2.3 社会准备 | 第28-30页 |
3.2.4 心理准备 | 第30页 |
3.2.5 文化准备 | 第30页 |
3.3 如何构建协调性退休机制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公众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49页 |
4.1 调查情况说明 | 第33页 |
4.2 调查数据分析 | 第33-44页 |
4.3 我国当前公众消费与储蓄 | 第44-45页 |
4.4 影响公众退休意愿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45-48页 |
4.4.1 养老金水平 | 第45-46页 |
4.4.2 家庭储蓄 | 第46页 |
4.4.3 公众身理因素 | 第46-47页 |
4.4.4 工作情况 | 第47页 |
4.4.5 受教育水平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退休准备:政府如何决策 | 第49-57页 |
5.1 政府决策对于退休准备的影响性分析 | 第49-50页 |
5.1.1 政府决策决定退休年龄 | 第49页 |
5.1.2 政府决策影响退休后的物质生活水平 | 第49-50页 |
5.1.3 政府决策是社会准备、文化准备的重要支撑因素 | 第50页 |
5.2 提前退休与延迟退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 | 第50-51页 |
5.3 当前政府制定退休政策的预期目标 | 第51-55页 |
5.3.1 降低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 | 第51-52页 |
5.3.2 应对人口结构转变,延长人口红利 | 第52-53页 |
5.3.3 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充分利用 | 第53-54页 |
5.3.4 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强经济竞争力 | 第54-55页 |
5.4 基于公众意愿的政府决策 | 第55-57页 |
5.4.1 当前公众的退休意愿 | 第55-56页 |
5.4.2 公众意愿与政府退休目标之均衡:完善的退休准备规划 | 第56-57页 |
第六章 退休机制的构建:政府决策与公众意愿的平衡 | 第57-61页 |
6.1 退休机制的构建需明确各主体作用 | 第57-58页 |
6.2 完善的退休机制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58页 |
6.3 退休机制也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 第58页 |
6.4 退休机制的构建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