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土壤酸化的成因与现状 | 第14-16页 |
1.2.2 酸化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 第16-18页 |
1.2.3 土壤酸化对作物的影响 | 第18-20页 |
1.2.4 酸化土壤的改良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5 研究展望 | 第21-2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水稻品种耐酸性差异研究 | 第23-3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1 试验(实验)设计 | 第23-25页 |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5-26页 |
2.1.3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2.2.1 早稻品种种子萌发期耐酸性比较 | 第26页 |
2.2.2 晚稻品种种子萌发期耐酸性比较 | 第26-30页 |
2.2.3 早稻品种大田生长期耐酸性比较 | 第30-33页 |
2.2.4 晚稻品种大田生长期耐酸性比较 | 第33-35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9页 |
2.3.1 早稻品种耐酸性比较 | 第35-36页 |
2.3.2 晚稻品种耐酸性比较 | 第36-38页 |
2.3.3 水稻品种耐酸性比较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第3章 耐酸性敏感型水稻品种的氮素敏感性比较 | 第39-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3.1.1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9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3.2.1 早稻品种氮素敏感性比较 | 第40-42页 |
3.2.2 晚稻品种氮素敏感性比较 | 第42-46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6-48页 |
第4章 酸化土壤影响大田早稻产量与氮利用效率的途径 | 第48-6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48页 |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8-49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3页 |
4.2.1 酸化土壤对早稻产量构成因素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2 酸化土壤对早稻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51-60页 |
4.2.3 酸化土壤影响早稻产量与氮利用效率的途径分析 | 第60-63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63-65页 |
4.3.1 酸化土壤对早稻产量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63页 |
4.3.2 酸化土壤对早稻产量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途径分析 | 第63-65页 |
第5章 酸化土壤影响大田晚稻氮利用效率的根系生理途径 | 第65-7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5页 |
5.1.1 试验设计 | 第65页 |
5.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5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6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5.2.1 酸化土壤对晚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2 酸化土壤对晚稻根系吸收总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的影响 | 第66-67页 |
5.2.3 酸化土壤对晚稻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67-69页 |
5.2.4 酸化土壤对晚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69页 |
5.2.5 晚稻根系生理特性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相关性 | 第69-70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70-72页 |
第6章 不同PH土壤对盆栽水稻产量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途径分析 | 第72-88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6.1.1 试验设计 | 第72页 |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2页 |
6.1.3 数据处理 | 第72-73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3-87页 |
6.2.1 各处理pH动态 | 第73页 |
6.2.2 不同pH土壤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73-75页 |
6.2.3 不同pH土壤对水稻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75-76页 |
6.2.4 不同pH土壤对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6.2.5 不同pH土壤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77页 |
6.2.6 不同pH土壤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77-79页 |
6.2.7 不同pH土壤对水稻氮代谢特性的影响 | 第79-80页 |
6.2.8 酸化土壤对水稻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80-82页 |
6.2.9 酸化土壤影响水稻产量与氮利用效率的途径分析 | 第82-87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87-88页 |
第7章 全文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