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农药的概述 | 第15-16页 |
1.2 几种典型激素及受体简介 | 第16-18页 |
1.2.1 雌激素及其受体简介 | 第16页 |
1.2.2 甲状腺激素及其受体简介 | 第16-17页 |
1.2.3 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简介 | 第17页 |
1.2.4 盐皮质激素及其受体简介 | 第17-18页 |
1.3 内分泌干扰物简介 | 第18-25页 |
1.3.1 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制 | 第18-19页 |
1.3.2 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 | 第19-22页 |
1.3.3 内分泌干扰物研究介绍 | 第22-25页 |
1.4 斑马鱼及其在毒理学的应用 | 第25-27页 |
1.4.1 斑马鱼的特点 | 第25-26页 |
1.4.2 斑马鱼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5 研究物质及其研究概况 | 第27-31页 |
1.5.1 百菌清简介及研究概况 | 第27页 |
1.5.2 吡丙醚简介及研究概况 | 第27-28页 |
1.5.3 马拉硫磷简介及研究概况 | 第28-29页 |
1.5.4 苯霜灵简介及研究概况 | 第29-30页 |
1.5.5 恶唑禾草灵简介及研究概况 | 第30-31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5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2-37页 |
2.1.1 细胞系 | 第32页 |
2.1.2 质粒 | 第32页 |
2.1.3 斑马鱼及斑马鱼胚胎的饲养 | 第32-33页 |
2.1.4 实验试剂及器材 | 第33-35页 |
2.1.5 检测化合物 | 第35-37页 |
2.2 细胞培养 | 第37-39页 |
2.2.1 前期准备 | 第37-38页 |
2.2.2 细胞复苏步骤 | 第38页 |
2.2.3 细胞传代步骤 | 第38页 |
2.2.4 细胞冻存步骤 | 第38-39页 |
2.3 MTS实验 | 第39-40页 |
2.3.1 基本原理 | 第39页 |
2.3.2 实验步骤 | 第39-40页 |
2.4 质粒提取 | 第40-42页 |
2.4.1 基本原理 | 第40-41页 |
2.4.2 实验步骤 | 第41-42页 |
2.5 双荧光报告基因实验 | 第42-45页 |
2.5.1 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2.5.2 实验步骤 | 第43-45页 |
2.6 代谢产物的分析检测 | 第45-48页 |
2.6.1 斑马鱼体内代谢产物的检测 | 第45-46页 |
2.6.2 水中农药母本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检测 | 第46-47页 |
2.6.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第47-48页 |
2.7 基因表达变化检测 | 第48-51页 |
2.7.1 基本原理 | 第48页 |
2.7.2 实验步骤 | 第48-50页 |
2.7.3 引物序列 | 第50-51页 |
2.8 分子对接 | 第51-53页 |
2.8.1 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2.8.2 实验步骤 | 第52-53页 |
2.9 数据处理 | 第53-54页 |
第三章 百菌清在斑马鱼体内代谢产物的检测及环境相关浓度下它们的胚胎毒性与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研究 | 第54-68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55-64页 |
3.2.1 斑马鱼体内的代谢产物检测 | 第55-56页 |
3.2.2 斑马鱼肝脏内CYP450基因的表达变化 | 第56-57页 |
3.2.3 暴露液中百菌清和 4-羟基百菌清的浓度检测 | 第57-58页 |
3.2.4 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结果 | 第58-59页 |
3.2.5 雌激素受体a和甲状腺激素受体b的双荧光报告基因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3.2.6 分子对接 | 第62-64页 |
3.3 讨论 | 第64-66页 |
3.4 结论 | 第66-68页 |
第四章 糖皮质激素受体和盐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几种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筛选 | 第68-85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69-82页 |
4.2.1 4种农药及其21种代谢产物的细胞毒性结果 | 第69-71页 |
4.2.2 4种农药及其21种代谢产物由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激动和拮抗效应 | 第71-75页 |
4.2.3 4种农药及其21种代谢产物由盐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激动和拮抗效应 | 第75-77页 |
4.2.4 4种农药及其21种代谢产物诱导H295R细胞内激素分泌相关基因表达变化 | 第77-80页 |
4.2.5 分子对接 | 第80-82页 |
4.3 讨论 | 第82-84页 |
4.4 结论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85-8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4页 |
作者简介 | 第104-105页 |
1 作者简介 | 第104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4页 |
3 获奖情况 | 第104-10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