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2-44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1.2 沉积物的物源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2.1 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微观分析的深入发展 | 第24-26页 |
1.2.2 多指标综合分析 | 第26-27页 |
1.2.3 半定量、定量数理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1.3 长江流域沉积物的物源研究进展与展望 | 第28-38页 |
1.3.1 长江现代河道表层碎屑物研究 | 第28-31页 |
1.3.1.1 长江表层碎屑物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1.3.1.2 长江表层碎屑物研究的不足 | 第31页 |
1.3.2 长江流域沉积区的物源研究 | 第31-38页 |
1.3.2.1 长江上游物源研究 | 第32页 |
1.3.2.2 长江中游物源研究 | 第32-34页 |
1.3.2.3 长江河口区晚新生代地层物源研究 | 第34-36页 |
1.3.2.4 长江流域物源研究的不足 | 第36-3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1.6 论文工作量 | 第41-43页 |
1.7 本文创新点 | 第43-4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44-56页 |
2.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45-46页 |
2.2 区域水文泥沙特征 | 第46-49页 |
2.3 长江不同河段支流概况 | 第49-51页 |
2.4 长江流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51-54页 |
2.5 长江河口区上新统-第四系地层 | 第54-56页 |
第三章 样品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56-67页 |
3.1 野外采样与样品来源 | 第56-58页 |
3.1.1 长江流域表层沉积物样品 | 第56-58页 |
3.1.2 长江河口区晚新生代钻孔沉积物样品 | 第5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58-67页 |
3.2.1 粒度分析 | 第59页 |
3.2.2 超导古地磁测年 | 第59-60页 |
3.2.3 碎屑重矿物分析 | 第60-62页 |
3.2.4 磁铁矿分析 | 第62-63页 |
3.2.5 碎屑锆石形态分析 | 第63-64页 |
3.2.6 其他方法 | 第64-67页 |
第四章 长江流域碎屑特征重矿物 | 第67-89页 |
4.1 长江流域碎屑重矿物特征 | 第67-72页 |
4.1.1 长江上游支流重矿物分布 | 第69页 |
4.1.2 长江中下游支流重矿物分布 | 第69-71页 |
4.1.3 长江干流重要节点重矿物特征 | 第71-72页 |
4.2 长江流域碎屑锆石特征 | 第72-80页 |
4.2.1 锆石晶体形态概述 | 第73-75页 |
4.2.2 长江流域碎屑锆石形态特征 | 第75-79页 |
4.2.3 长江流域重点支流锆石形态 | 第79-80页 |
4.3 长江流域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80-89页 |
4.3.1 磁铁矿概述 | 第81-85页 |
4.3.2 长江流域磁铁矿元素特征 | 第85-87页 |
4.3.3 长江重点流域磁铁矿分布 | 第87-89页 |
第五章 长江流域特征重矿物成因分析 | 第89-102页 |
5.1 长江流域碎屑重矿物成因分析 | 第89-94页 |
5.1.1 长江上游流域重矿物与母岩的关系 | 第89-91页 |
5.1.2 长江中下游支流重矿物与母岩的关系 | 第91-93页 |
5.1.3 长江碎屑重矿物对区域水热条件的响应 | 第93-94页 |
5.1.4 长江碎屑重矿特征小结 | 第94页 |
5.2 长江流域碎屑锆石的形态特征分析 | 第94-97页 |
5.2.1 三角洲局地河流锆石晶体形态特征分析 | 第95页 |
5.2.2 长江中上游锆石晶体形态特征分析 | 第95-96页 |
5.2.3 长江锆石晶体特征小结 | 第96-97页 |
5.3 长江流域磁铁矿成因分析 | 第97-100页 |
5.3.1 长江上游磁铁矿成因分析 | 第97-99页 |
5.3.2 长江中下游磁铁矿成因分析 | 第99-100页 |
5.3.3 长江磁铁矿元素特征小结 | 第100页 |
5.4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长江河口区晚新生代地层特征重矿物分布 | 第102-121页 |
6.1 苏南和苏北钻孔地层划分 | 第102-107页 |
6.1.1 苏南LQ24钻孔 | 第102-104页 |
6.1.2 苏北ZKJ39钻孔 | 第104-107页 |
6.2 三角洲南翼LQ24钻孔特征重矿物垂向分布 | 第107-115页 |
6.2.1 LQ24钻孔碎屑重矿物分布 | 第107-110页 |
6.2.1.1 LQ24钻孔上新统重矿物分布 | 第108-109页 |
6.2.1.2 LQ24钻孔第四纪早期重矿物分布 | 第109-110页 |
6.2.1.3 LQ24钻孔早更新世晚期以来重矿物分布 | 第110页 |
6.2.2 LQ24钻孔中碎屑锆石形貌垂向变化 | 第110-113页 |
6.2.2.1 LQ24钻孔上新统世锆石形态 | 第111-112页 |
6.2.2.2 LQ24钻孔第四纪早期锆石形态 | 第112页 |
6.2.2.3 LQ24钻孔早更新世晚期以来锆石形态 | 第112-113页 |
6.2.3 LQ24钻孔中单矿物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分布 | 第113-115页 |
6.3 苏北盆地ZKJ39钻孔特征重矿物垂向分布 | 第115-121页 |
6.3.1 ZKJ39钻孔碎屑重矿物分布 | 第115-117页 |
6.3.1.1 ZKJ39钻孔上新世中期重矿物分布 | 第115-116页 |
6.3.1.2 ZKJ39钻孔上新世中期-第四纪初期重矿物分布 | 第116页 |
6.3.1.3 ZKJ39钻孔第四纪初期-全新世重矿物分布 | 第116-117页 |
6.3.2 ZKJ39钻孔中碎屑锆石形貌特征 | 第117-119页 |
6.3.2.1 ZKJ39钻孔上新世中期锆石形态特征 | 第118页 |
6.3.2.2 ZKJ39钻孔上新世中期-第四纪初锆石形态特征 | 第118页 |
6.3.2.3 ZKJ39钻孔第四纪以来锆石形态特征 | 第118-119页 |
6.3.3 ZKJ39钻子孔中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分布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长江河口区晚新生代物源的演化 | 第121-143页 |
7.1 长江河口区晚上新世物源分析 | 第121-130页 |
7.1.1 碎屑重矿物对河口区晚新生代物源的识别 | 第121-125页 |
7.1.2 单矿物锆石晶体形态对物源的识别 | 第125-127页 |
7.1.3 长江河口区上新统地层物源的影响因素 | 第127-130页 |
7.1.3.1 地质构造对物源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7.1.3.2 气候对上新统地层物源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7.2 长江河口区第四纪以来物源分析 | 第130-141页 |
7.2.1 碎屑重矿物对物源的识别 | 第130-132页 |
7.2.2 单矿物锆石晶体形态对物源的识别 | 第132-134页 |
7.2.3 单矿物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对物源的识别 | 第134-135页 |
7.2.4 影响长江河口区第四纪物源的因素 | 第135-141页 |
7.2.4.1 地质构造对物源的影响 | 第136-138页 |
7.2.4.2 气候对河口区第四系地层物源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7.2.4.3 海平面变化对第四系地层物源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7.3 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八章 苏南与苏北地层物源演化的对比:长江入海时间的探讨 | 第143-147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51页 |
9.1 结论 | 第147-149页 |
9.2 工作展望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73页 |
附录 | 第173-18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89-190页 |
致谢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