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相关演化电路仿生容错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设计难点及关键技术 | 第11-13页 |
1.3.1 演化电路设计难点 | 第11-12页 |
1.3.2 仿生容错关键技术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5-18页 |
第2章 电路演化理论 | 第18-28页 |
2.1 EHW简述 | 第18-20页 |
2.1.1 演化硬件定义 | 第18页 |
2.1.2 演化硬件特点 | 第18-19页 |
2.1.3 演化硬件分类 | 第19-20页 |
2.2 电路演化工作机理 | 第20-24页 |
2.2.1 编码方案及演化算法 | 第21-22页 |
2.2.2 初始化种群及适应度函数 | 第22-23页 |
2.2.3 演化操作算子及结束条件 | 第23-24页 |
2.3 实现过程和方式 | 第24-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电路系统仿生容错模型设计 | 第28-42页 |
3.1 仿生理论提出 | 第28-32页 |
3.1.1 设计仿生神经元 | 第29-30页 |
3.1.2 构建仿生神经网络 | 第30-32页 |
3.2 仿生冗余系统设计 | 第32-33页 |
3.2.1 建立仿生冗余模型 | 第32-33页 |
3.2.2 分析模型容错机理 | 第33页 |
3.3 仿生冗余系统验证 | 第33-37页 |
3.3.1 冗余容错理论验证 | 第33-34页 |
3.3.2 容错仿真实验验证 | 第34-37页 |
3.4 模型相关度实验分析 | 第37-40页 |
3.4.1 对比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基于负相关思想的异构电路演化机制研究 | 第42-60页 |
4.1 异构电路响应分析 | 第42-45页 |
4.1.1 负相关思想引入 | 第42-43页 |
4.1.2 负相关异构度量 | 第43-45页 |
4.2 基于负相关的电路演化设计 | 第45-52页 |
4.2.1 设计负相关异构因子 | 第45-47页 |
4.2.2 建立协同演化策略 | 第47-50页 |
4.2.3 改进适应度值共享方法 | 第50-52页 |
4.3 电路特征映射分类 | 第52-55页 |
4.3.1 特征提取和映射模型 | 第52-53页 |
4.3.2 特征映射算法 | 第53-55页 |
4.4 实验分析及验证 | 第55-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异构电路评估方案及仿真故障模式实验 | 第60-77页 |
5.1 异构电路评估方案设计 | 第60-62页 |
5.1.1 设计多模块异构度量方法 | 第60-61页 |
5.1.2 建立模块间异构选择策略 | 第61-62页 |
5.2 故障模式的建立 | 第62-63页 |
5.2.1 分析故障特征 | 第62页 |
5.2.2 建立故障模型 | 第62-63页 |
5.3 电路异构选择故障模式测试 | 第63-69页 |
5.3.1 单点故障模式 | 第64-66页 |
5.3.2 多点故障模式 | 第66-67页 |
5.3.3 多点随机故障模式 | 第67-69页 |
5.4 仿生容错新系统仿真实验 | 第69-76页 |
5.4.1 参数漂移故障仿真 | 第69-71页 |
5.4.2 短路故障仿真 | 第71-73页 |
5.4.3 断路故障仿真 | 第73-75页 |
5.4.4 随机故障仿真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