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认定问题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4页
    一、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10-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第11-14页
第一章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概述第14-20页
    第一节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出现的背景第14-15页
    第二节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概念及特征第15-20页
        一、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概念第15-16页
        二、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类型第16-17页
        三、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特征第17-20页
第二章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客体认定第20-32页
    第一节 网络空间公共场所的属性认定第20-26页
        一、网络空间是否属于“公共场所”存争议第20-21页
        二、“公共秩序”与“公共场所秩序”的差异之争第21-22页
        三、网络空间具有社会性特征第22-23页
        四、网络空间具备“公共场所”属性第23-26页
    第二节“公共场所秩序”与“公共秩序”之辨析第26-32页
        一、对“公共场所”的传统理解第26-27页
        二、对“公共秩序”的理解第27-29页
        三、“公共场所秩序”与“公共秩序”的关系第29-32页
第三章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客观方面认定第32-45页
    第一节“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的认定第32-36页
        一、网络寻衅滋事行为中辱骂、恐吓的涵义第32-33页
        二、利用网络实施的辱骂、恐吓型寻衅滋事罪认定第33-36页
    第二节“情节恶劣”的认定第36-39页
        一、立法、司法解释对“情节恶劣”认定存在的问题第36-37页
        二、认定“情节恶劣”的完善设想第37-39页
    第三节“在网络上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的认定第39-43页
        一、虚假信息的认定第39-40页
        二、“在网络上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的认定第40-41页
        三、“起哄闹事”的认定第41-43页
    第四节“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认定第43-45页
        一、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相关规定第43-44页
        二、判断“严重混乱”的因素第44-45页
第四章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主观方面认定第45-54页
    第一节 主观故意性的认定第45-47页
        一、不同主体身份的主观故意性认定第45-46页
        二、主观故意性对共犯认定的影响第46-47页
    第二节 主观方面“恣意性”的认定第47-51页
        一、“恣意性”与“流氓动机”的区分第47-49页
        二、“恣意性”的具体认定第49-51页
    第三节 主观方面“明知”的认定第51-54页
        一、造假传假者主观方面“明知”的认定第52页
        二、网络虚假信息的转发者主观方面“明知”的认定第52-53页
        三、信息网络的服务提供者和网站管理者“明知”的认定第53-54页
结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附录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李X诉贺X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评析
下一篇:故意轻伤案件审查逮捕疑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