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归真园植物配置中的拟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意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导言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对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2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演变 | 第15-23页 |
·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中国古典园林 | 第15-16页 |
·植物景观 | 第16-17页 |
·植物配置 | 第17页 |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历史演变 | 第17-21页 |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形成期 | 第17-18页 |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演变期 | 第18-19页 |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全盛期 | 第19-20页 |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成熟期 | 第20-21页 |
·中国古典园林配置中常用的植物种类 | 第21-23页 |
3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研究 | 第23-48页 |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分析 | 第23-25页 |
·中国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风格和特色 | 第25-28页 |
·皇家园林 | 第26-27页 |
·私家园林 | 第27页 |
·寺观园林 | 第27-28页 |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中的文化背景 | 第28-29页 |
·文化背景 | 第28-29页 |
·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 | 第29-31页 |
·植物景观配置的“意境”及运用 | 第30页 |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意境的特征 | 第30-31页 |
·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配置的艺术原则 | 第31-33页 |
·均衡与稳定 | 第31页 |
·多样与统一 | 第31-32页 |
·对比与调和 | 第32页 |
·韵律与节奏 | 第32-33页 |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空间配置的理念 | 第33-35页 |
·按生长习性配置 | 第33页 |
·按传统文化配置 | 第33-34页 |
·模拟自然植物景观 | 第34页 |
·注重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的结合 | 第34-35页 |
·注重古树名木的配置 | 第35页 |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手法 | 第35-37页 |
·植物景观配置的种植形式 | 第36页 |
·植物景观配置的艺术手法 | 第36-37页 |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配置 | 第37-48页 |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类型 | 第37-40页 |
·古典园林中植物与园林要素结合配置的植物景观 | 第40-48页 |
4 植物景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功能配置 | 第48-50页 |
·调整空间布局,丰富空间层次 | 第48页 |
·依托植物特质,实现对比与调和 | 第48页 |
·构筑区域空间氛围 | 第48-49页 |
·空间联系的介质 | 第49页 |
·展现时空变化 | 第49-50页 |
5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发 | 第50-54页 |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在植物配置方面特点对比 | 第50-52页 |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 | 第50-51页 |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 | 第51页 |
·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比较 | 第51-52页 |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对现代园林的启发 | 第52-54页 |
·运用效仿自然手法造景 | 第52页 |
·运用特定寓意手法造景 | 第52页 |
·运用乡土植物造景 | 第52-53页 |
·注意季相变化因素 | 第53-54页 |
6 实例分析及应用——以潍坊归真园植物配置为例 | 第54-66页 |
·归真园简介 | 第54页 |
·归真园建设的文化背景 | 第54-55页 |
·归真园所映射的景观意境 | 第55-58页 |
·楹联、诗句凝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第55-57页 |
·喧闹都市中的山水画 | 第57-58页 |
·归真园自然和谐植物景观空间配置 | 第58-59页 |
·景观植物与其他要素的完美结合 | 第59-60页 |
·植物与园林水体的和谐 | 第59-60页 |
·植物与山石、建筑元素的统一 | 第60页 |
·归真园的设计理念 | 第60-66页 |
·植物景观源于自然,充分因地制宜 | 第60-61页 |
·传承潍坊历史,突出地方特色 | 第61-62页 |
·就地取材充分考虑乡土植物的利用 | 第62页 |
·挖掘古典精粹,恢复历史特色 | 第62-63页 |
·传承古典,创新技艺 | 第63-66页 |
7 结论 | 第66-68页 |
·主要论点 | 第66-67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