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海水养殖区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13-15页 |
1.1.1 海水养殖区底泥中重金属污染来源与特点 | 第13-14页 |
1.1.2 重金属的危害 | 第14-15页 |
1.2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方法 | 第15-22页 |
1.2.1 单级提取法 | 第15-16页 |
1.2.2 同位素稀释法 | 第16页 |
1.2.3 道南膜技术 | 第16页 |
1.2.4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 第16-22页 |
1.3 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 第22-25页 |
1.3.1 地积累指数法 | 第22-23页 |
1.3.2 沉积物富集系数法 | 第23页 |
1.3.3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 | 第23-24页 |
1.3.4 风险评价指数法 | 第24-25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4.2 课题创新性 | 第25-26页 |
第2章 海水养殖区底泥中汞形态分析 | 第26-35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2.2.1 仪器与仪器条件 | 第26-28页 |
2.2.2 试剂与标准曲线 | 第28-29页 |
2.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2.3.1 ICP-MS检测条件优化 | 第29-30页 |
2.3.2 HPLC分离条件的优化 | 第30-32页 |
2.3.3 萃取方法的优化 | 第32-33页 |
2.4 方法特征及实际样品测定 | 第33-34页 |
2.4.1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第33-34页 |
2.4.2 回收率与精密度 | 第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海水养殖底泥中汞的生物有效性及外源汞形态转化 | 第35-51页 |
3.1 前言 | 第35-3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6-38页 |
3.2.1 仪器与仪器条件 | 第36页 |
3.2.2 试剂与标准曲线 | 第36-37页 |
3.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7页 |
3.2.4 测定与分析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9页 |
3.3.1 汞外源输入在海水养殖区沉积物中的稳定化 | 第38-39页 |
3.3.2 底泥中汞的生物有效性提取方法 | 第39-43页 |
3.3.3 底泥中汞的生物有效性提取方法的适用性 | 第43-45页 |
3.3.4 无底栖生物扰动条件下底泥中汞的形态转化 | 第45-46页 |
3.3.5 底栖生物扰动对汞形态转化的影响 | 第46-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海水养殖底泥中汞对沙蚕的生物毒性效应 | 第51-65页 |
4.1 前言 | 第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51-52页 |
4.2.2 沉积物染毒与底栖生物暴露 | 第52-53页 |
4.2.3 测定与分析 | 第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4.3.1 沙蚕对底泥中汞的吸收富集 | 第53-55页 |
4.3.2 底泥中汞对沙蚕的毒性效应 | 第55-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海水养殖区底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生态风险评价 | 第65-77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5-69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65-66页 |
5.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66-67页 |
5.2.3 测定与分析 | 第67-6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6页 |
5.3.1 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理化性质 | 第69-70页 |
5.3.2 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态含量 | 第70-71页 |
5.3.3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补给能力 | 第71页 |
5.3.4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 | 第71-72页 |
5.3.5 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 第72-73页 |
5.3.6 讨论 | 第73-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