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艺术理论论文

“材料、过程与建构”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特征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引言第11-15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论文研究方法第12-15页
     ·田野调查法第12-14页
     ·问卷分析法第14页
     ·文献研究法第14-15页
2 “材料、过程与建构”课在美术教学中的特殊意义第15-23页
   ·材构课在《美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第15-19页
   ·材构课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关系第19-23页
3 “材料、过程与建构”课教学方法第23-37页
   ·材料的限定与选择第23-27页
   ·循序渐进的不同方式第27-31页
   ·课程的评分标准第31-37页
4 “材料、过程与建构”课教学反馈第37-44页
   ·反馈数据整体分析第37-39页
   ·“创作时对材料熟悉程度”与“创作中快乐程度”的比较第39-40页
   ·“创作时对材料熟悉程度”与“创作困难程度”的比较第40页
   ·“创作时对材料熟悉程度”与“创作预期目标实现程度”的比较第40-41页
   ·“创作时对材料熟悉程度”与“作者认为观者共鸣程度的比较第41页
   ·“创作时的快乐程度”与“创作困难程度”的比较第41-42页
   ·“创作中的快乐程度”与“创作预期目标实现程度”的比较第42页
   ·“创作中的快乐程度”与“作者认为观者共鸣程度的比较“第42-43页
   ·“创作预期目标实现程度”与“作者认为观者共鸣程度的比较”第43-44页
5 “材料、过程与建构”课的教学特征第44-51页
   ·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激发第44-45页
   ·促进思辨与联想,深化学生自我认知第45-46页
   ·促进思维的发散,培养创造力第46-47页
   ·联系社会生活进行创作第47-48页
   ·联系当代艺术进行创作第48-49页
   ·成果具有开放性第49页
   ·教师身份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辅助者”转变第49-51页
6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附录第55-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促社会之健全 感精神之粹美--吴梦非与李叔同的师承关系研究
下一篇:跨国企业在华研发中心选址影响因素研究--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