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13-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0页 |
·肝癌的临床诊断 | 第18-21页 |
·早期监测 | 第18页 |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 第18-19页 |
·肝癌的实验室检查 | 第19-21页 |
·蛋白质及酶类 | 第19-20页 |
·细胞因子类 | 第20-21页 |
·miRNA | 第21页 |
·肝癌的临床分期 | 第21-23页 |
·TNM分期法 | 第21-22页 |
·CTP分期法 | 第22页 |
·Okuda分期法 | 第22页 |
·JIS综合分期法 | 第22页 |
·CLIP评分法 | 第22页 |
·CUPI分期法 | 第22-23页 |
·BCLC分期法 | 第23页 |
·CIS分期法 | 第23页 |
·肝癌的药物治疗 | 第23-25页 |
·传统抗肝癌药物 | 第23-24页 |
·分子靶向抗肝癌药物 | 第24页 |
·联合用药 | 第24-25页 |
·DNA损伤与细胞凋亡 | 第25-28页 |
·DNA损伤应答(DDR)的机制 | 第25-26页 |
·细胞凋亡与DNA损伤应答(DDR) | 第26-27页 |
·肿瘤中DNA损伤应答(DDR)的异常 | 第27-28页 |
·本课题研究背景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伊立替康与吉非替尼合用在肝癌治疗中的药效学研究 | 第30-42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0-32页 |
·细胞株 | 第30页 |
·药物 | 第30页 |
·动物 | 第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药物的配制 | 第32页 |
·细胞培养 | 第32-33页 |
·SRB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 | 第33页 |
·克隆形成实验 | 第33页 |
·体内药效学实验 | 第33-34页 |
·HepG-2 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分组和给药 | 第34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34-35页 |
·结果 | 第35-40页 |
·SN-38与吉非替尼联合应用能够抑制HCC细胞的增殖 | 第35-38页 |
·伊立替康与吉非替尼联合应用对HepG-2 裸小鼠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第38-40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伊立替康与吉非替尼合用在肝癌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的机制研究 | 第42-61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2-44页 |
·细胞株 | 第42页 |
·药物 | 第42页 |
·动物 | 第42页 |
·主要试剂 | 第42-44页 |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8页 |
·药物及试剂的配制 | 第44-45页 |
·细胞培养 | 第45页 |
·Annexin V- FITC / PI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第45-46页 |
·DAPI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 | 第46页 |
·PI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第46页 |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 | 第46-47页 |
·免疫荧光 | 第47-48页 |
·结果 | 第48-58页 |
·吉非替尼增强SN-38诱导HCC细胞发生Caspase依赖的细胞凋亡 | 第48-51页 |
·在HCC细胞上SN-38与吉非替尼联合应用能导致明显的DNA损伤 | 第51-53页 |
·两药合用能够通过细胞同源重组修复的缺陷而导致DNA损伤的积累 | 第53-55页 |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与吉非替尼诱导的Rad51表达抑制相关 | 第55-58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