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概况与评述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文献评述 | 第15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总体思路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论文总体思路 | 第16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8-24页 |
·系统理论 | 第18页 |
·耗散结构理论 | 第18-19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19页 |
·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及信息化内涵 | 第19-23页 |
·农业现代化 | 第19-20页 |
·城镇化 | 第20-21页 |
·工业化 | 第21页 |
·信息化 | 第21-22页 |
·“四化”协调发展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黑龙江垦区“四化”协调发展动力机制与运行模式 | 第24-32页 |
·黑龙江垦区“四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24-30页 |
·黑龙江垦区“四化”协调发展的动力供给主体与来源 | 第24-26页 |
·黑龙江垦区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 | 第26-28页 |
·黑龙江垦区“四化”协调发展的外生动力 | 第28-29页 |
·黑龙江垦区“四化”协调发展的耦合动力 | 第29-30页 |
·黑龙江垦区“四化”协调发展的运行模式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黑龙江垦区“四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56页 |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影响因素 | 第32-38页 |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第32-35页 |
·影响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因素测算 | 第35-38页 |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4页 |
·黑龙江垦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第38-41页 |
·影响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因素测算 | 第41-44页 |
·黑龙江垦区工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0页 |
·黑龙江垦区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第44-47页 |
·影响黑龙江垦区工业化发展因素测算 | 第47-50页 |
·黑龙江垦区信息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3页 |
·黑龙江垦区信息化评价指标构成 | 第50-52页 |
·影响黑龙江垦区信息化发展因素测算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五章 黑龙江垦区“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第56-70页 |
·黑龙江垦区“四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56-57页 |
·“四化”协调发展模型 | 第57-61页 |
·“四化”协调发展度模型 | 第57-60页 |
·“四化”协调发展驱动力模型 | 第60-61页 |
·黑龙江垦区“四化”综合发展水平测算及分析 | 第61-62页 |
·黑龙江垦区“四化”协调度测算及分析 | 第62-65页 |
·“两化”间的协调度测算及分析 | 第62-63页 |
·“三化”间协调度测算及分析 | 第63-64页 |
·“四化”协调度测算及分析 | 第64-65页 |
·黑龙江垦区“四化”协调发展的驱动力分析 | 第65-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促进黑龙江垦区“四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70-76页 |
·保证农业现代化稳定发展 | 第70-71页 |
·发挥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长效机制 | 第71-72页 |
·深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及工业化的融合 | 第72-73页 |
·提升城镇化质量,构建垦区特色现代城镇体系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研究结论 | 第76页 |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页 |
个人情况 | 第83页 |
教育背景 | 第83页 |
科研经历 | 第83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