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第1章 实验研究 | 第14-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21页 |
·主要实验材料 | 第14-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19页 |
·DEXA 检测骨密度 | 第19页 |
·VG 染色与腰椎间盘组织学评分 | 第19-20页 |
·Col-Ⅱ、MMP-1 与 MMP-3 免疫组化 | 第20-21页 |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21页 |
·实验结果 | 第21-29页 |
·骨密度(BMD)测量结果 | 第21-23页 |
·椎间盘组织学观察结果 | 第23-24页 |
·椎间盘组织学评分 | 第24-25页 |
·椎间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第25-29页 |
·讨论 | 第29-36页 |
·椎间盘的生理功能 | 第29-30页 |
·椎间盘退变原因的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椎间盘退变中Ⅱ型胶原的作用 | 第32-33页 |
·椎间盘退变中 MMP- 1 与 MMP- 3 的作用 | 第33-34页 |
·降钙素对椎间盘退变的作用 | 第34-36页 |
·结论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第2章 综述 椎间盘退变模型及降钙素治疗的实验研究进展 | 第41-48页 |
·体内实验 | 第41-44页 |
·双侧卵巢切除模型 | 第41-42页 |
·机械损伤模型 | 第42页 |
·机械力学模型 | 第42-43页 |
·生物学损伤模型 | 第43-44页 |
·体外实验 | 第44页 |
·椎间盘组织块模型 | 第44页 |
·椎间盘细胞模型 | 第44页 |
·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导师简介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