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1 福瑞鲤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简介 | 第11页 |
| ·实际养殖情况 | 第11-12页 |
| ·福瑞鲤其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2 BLUP家系选育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BLUP的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 ·BLUP法的几种形式 | 第15-16页 |
| ·E-BLUP | 第15页 |
| ·R-BLUP | 第15-16页 |
| ·M-BLUP | 第16页 |
| ·G-BLUP | 第16页 |
| 3 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 | 第16-18页 |
| ·多性状复合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多性状复合育种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 ·方差分析 | 第17-18页 |
| ·多元统计分析 | 第18页 |
| 4 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在鲤科鱼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 ·研究鱼类的遗传结构和育种效果检测 | 第19-20页 |
| ·物种进化和遗传变异分析 | 第20页 |
| ·物种亲缘关系分析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选育系和对照系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差异及越冬成活率的比较 | 第21-29页 |
| 1 前言 | 第21-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 ·亲鱼来源与家系选择 | 第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 ·试验鱼室内隔离暂养 | 第22页 |
| ·试验鱼的PIT标记 | 第22页 |
| ·试验鱼室外同池混养 | 第22页 |
| ·数据测量 | 第22页 |
|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23-27页 |
| ·对照系与选育系生长性能的比较 | 第23页 |
| ·性别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23-24页 |
| ·选育系与对照系越冬成活率比较 | 第24-25页 |
| ·越冬后生长性状改变情况 | 第25-26页 |
| ·福瑞鲤新品系与福瑞鲤其他世代生长性能的比较 | 第26-27页 |
| ·各世代福瑞鲤与福瑞鲤新品系整体生长速度的比较 | 第26页 |
| ·各世代福瑞鲤对照系、选育系与福瑞鲤新品系对照系和选育系生长性能的比较 | 第26-27页 |
| ·各世代福瑞鲤与福瑞鲤新品系雌、雄鱼生长性能比较 | 第27页 |
| 4 讨论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福瑞鲤新品系主要生长性能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 | 第29-35页 |
| 1 前言 | 第2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及数据收集 | 第29页 |
|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 ·聚类分析 | 第30页 |
| ·判别分析 | 第30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30-33页 |
|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30-31页 |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31-32页 |
| ·两种聚类方法的比较 | 第31页 |
| ·两种聚类方法不同聚类分支的生长性能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 ·不同聚类分支体长、体高和体厚对体质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未聚类时体长、体高和体厚对体质量的影响 | 第32页 |
| ·聚类后不同聚类分支体长、体高和体厚对体质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判别分析结果 | 第33页 |
| 4 讨论 | 第33-35页 |
| 全文结论 | 第35-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