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 第11-12页 |
·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机理 | 第11-12页 |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2页 |
·蓝藻水华概述 | 第12-15页 |
·蓝藻水华 | 第12页 |
·蓝藻毒素 | 第12-15页 |
·蓝藻毒素的危害 | 第15页 |
·微囊藻毒素概述 | 第15-17页 |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 | 第15-16页 |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 | 第16页 |
·微囊藻毒素的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作用机制 | 第17页 |
·水中藻类及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技术 | 第17-22页 |
·水中藻类的去除技术 | 第17-19页 |
·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技术 | 第19-22页 |
·白腐菌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白腐菌 | 第22页 |
·白腐菌的特点 | 第22页 |
·白腐菌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白腐菌的降解机理 | 第2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7页 |
·试验材料 | 第26-28页 |
·材料及来源 | 第26页 |
·培养基种类 | 第26-27页 |
·主要的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27-28页 |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37页 |
·藻种的扩大培养 | 第28-29页 |
·测定藻种的生长规律 | 第29-30页 |
·白腐菌的预培养 | 第30-31页 |
·不同条件下四种白腐菌的除藻试验 | 第31-32页 |
·不同条件下白腐菌降解MC-LR的试验 | 第32-34页 |
·漆酶降解MC-LR试验 | 第34-35页 |
·锰过氧化物酶降解MC-LR试验 | 第35-37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7-53页 |
·藻种生长规律的分析 | 第37-39页 |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规律 | 第37-38页 |
·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藻细胞密度与吸光度值的相关性 | 第39页 |
·白腐菌培养结果 | 第39-41页 |
·四种白腐菌形态学鉴定 | 第39-41页 |
·不同条件下四种白腐菌除藻效果的分析 | 第41-46页 |
·不同接种量条件下白腐菌的除藻效果 | 第41-43页 |
·不同初始p H值条件下白腐菌的除藻效果 | 第43-44页 |
·不同培养基培养的白腐菌的除藻效果 | 第44-45页 |
·白腐菌对混合藻的除藻效果 | 第45-46页 |
·不同条件下白腐菌降解MC-LR的效果的分析 | 第46-51页 |
·MC-LR标准曲线 | 第46-47页 |
·不同白腐菌预培养方式下降解MC-LR试验的结果 | 第47页 |
·不同温度下白腐菌降解MC-LR试验的结果 | 第47-48页 |
·不同初始p H值下白腐菌降解MC-LR试验的结果 | 第48-49页 |
·白腐菌降解不同初始浓度MC-LR的试验结果 | 第49-50页 |
·不同培养方式下白腐菌降解MC-LR的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不同白腐菌降解MC-LR的试验结果 | 第51页 |
·漆酶降解MC-LR的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锰过氧化物酶降解MC-LR的试验结果 | 第52-53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3-60页 |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铜绿微囊藻分离纯化 | 第53页 |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情况分析 | 第53-54页 |
·白腐菌的生长情况分析 | 第54页 |
·不同条件下白腐菌的除藻效果的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白腐菌的接种量对铜绿微囊藻的除藻效果的分析 | 第54-55页 |
·不同初始pH值条件下白腐菌对铜绿微囊藻的除藻效果的分析 | 第55-56页 |
·不同培养基培养的白腐菌对铜绿微囊藻的除藻效果的分析 | 第56页 |
·白腐菌对混合藻种的除藻效果的分析 | 第56页 |
·不同条件下白腐菌对MC-LR的降解效果的分析 | 第56-58页 |
·不同条件下松针层孔菌对MC-LR降解的效果的分析 | 第57-58页 |
·不同白腐菌降解MC-LR的效果的分析 | 第58页 |
·漆酶对MC-LR降解效果的分析 | 第58-59页 |
·锰过氧化物酶对MC-LR的降解效果的分析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