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符号或缩略词表 | 第5-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临床研究部分 | 第12-20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2-13页 |
|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 ·糖耐量减低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随机设计及分组 | 第13-14页 |
| ·药品制备 | 第14页 |
| 3 观察指标 | 第14页 |
| ·人.学资料和一般情况 | 第14页 |
| ·疗效性观测指标 | 第14页 |
| ·安全性评价指标 | 第14页 |
| 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15页 |
| ·糖耐量减低证候积分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15页 |
| ·主要疗效指标判定 | 第15页 |
| ·次要疗效指标判定 | 第15页 |
| 5 数据整理和统计方法 | 第15页 |
| ·数据整理 | 第15页 |
| ·统计方法 | 第15页 |
| 6 临床疗效分析 | 第15-20页 |
| ·一般情况比较 | 第15-16页 |
| ·治疗前观察指标分析 | 第16-17页 |
| ·治疗前后两组血压、BMI的比较(见表 7) | 第17-18页 |
| ·治疗前后两组FPG、2hPG、HbA1c、FINS、血脂的比较(见表8) | 第18页 |
| ·治疗前后两组肝肾功能、血常规的比较(见表 9) | 第18-19页 |
| ·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见表 10) | 第19页 |
|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候的疗效比较(见表 11) | 第19-20页 |
| 讨论 | 第20-31页 |
| 1 糖耐量减低的定义及病理机制 | 第20-21页 |
| ·糖代谢紊乱 | 第20页 |
| ·脂肪代谢紊乱 | 第20页 |
| ·蛋白质代谢紊乱 | 第20页 |
| ·自身性炎症 | 第20-21页 |
| 2 糖耐量减低的风险预测 | 第21-22页 |
| 3 现代医学对糖耐量减低的干预 | 第22-23页 |
| ·生活方式干预 | 第22页 |
| ·药物干预 | 第22-23页 |
| 4 传统医学对糖耐量减低病因的认识 | 第23-24页 |
| 5 传统医学对脾瘅的治疗思路 | 第24-26页 |
| ·单方治疗 | 第24-25页 |
| ·辨证治疗 | 第25页 |
| ·辨脏治疗 | 第25-26页 |
| 6 生津健脾胶囊方药分析 | 第26-31页 |
| ·立方依据 | 第26页 |
| ·方药组成及组方分析 | 第26-27页 |
| ·中药功效溯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27-31页 |
| 结语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8页 |
| 文献研究 | 第38-44页 |
| 1 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 | 第38-39页 |
| 2 糖尿病前期的辨证论治 | 第39-40页 |
| ·从肝论治 | 第39页 |
| ·从脾论治 | 第39-40页 |
| ·从肾论治 | 第40页 |
| 3 小结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45-46页 |
| 附录 | 第46-48页 |
| 临床观察记录表 | 第46-48页 |
| 中医症状积分表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