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23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互联网金融是发展迅速的新兴经济现象 | 第10页 |
·互联网金融将对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 第10-11页 |
·比特币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特殊性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综述与评析 | 第12-18页 |
·互联网金融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对比特币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评述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主要创新 | 第18-23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主要创新 | 第21-23页 |
第2章 互联网金融演化路径:变异、选择和保留 | 第23-36页 |
·互联网金融演化的三个环节和三个问题 | 第23-25页 |
·变异机制:互联网技术对金融抑制的自发回应 | 第25-28页 |
·选择机制:互联网经济特性助推下的市场选择 | 第28-31页 |
·保留机制:互联网金融监管“度”的权衡 | 第31-36页 |
第3章 比特币的变异:两种货币本质观下的属性分析 | 第36-80页 |
·比特币产生的背景 | 第37-47页 |
·技术传承 | 第37-40页 |
·经济背景 | 第40-47页 |
·比特币的设计目标、解决方案和运行机制 | 第47-52页 |
·设计目标 | 第47页 |
·解决方案 | 第47-48页 |
·运行机制 | 第48-52页 |
·比特币的特征 | 第52-57页 |
·由技术力量提供货币信用 | 第52页 |
·货币的非国家化和去中心化 | 第52-53页 |
·全民、全程、全权参与 | 第53页 |
·自由开户、账户资源无限可得 | 第53-54页 |
·匿名支付 | 第54页 |
·不受剥夺,不受冻结,不可撤销,难以找回 | 第54-55页 |
·跨国支付简单易行 | 第55页 |
·技术和交易数据公开透明 | 第55-56页 |
·阶段性匀速发币 | 第56页 |
·总量控制 | 第56页 |
·无限可分 | 第56页 |
·低交易费用 | 第56-57页 |
·比特币的接受 | 第57-72页 |
·各国政府对比特币的定性 | 第57-59页 |
·公众对比特币的定性 | 第59-72页 |
·本章小结:比特币是货币吗? | 第72-80页 |
·两种货币本质观 | 第72-77页 |
·货币本质信用论下比特币属性分析 | 第77-80页 |
第4章 比特币的选择:扩散动力和扩散速度 | 第80-92页 |
·制度经济学的演化博弈论视角 | 第81-82页 |
·基于有限理性的比特币扩散微观动力分析 | 第82-85页 |
·个体选择比特币的原因 | 第83-84页 |
·个体拒绝比特币的原因 | 第84-85页 |
·比特币扩散的演化博弈模型 | 第85-87页 |
·实证检验 | 第87-90页 |
·本章的结论与启示 | 第90-92页 |
第5章 比特币的保留:监管挑战、博弈分析和政策建议 | 第92-110页 |
·比特币对监管带来的挑战 | 第92-97页 |
·立法空白和定性不准带来的监管挑战 | 第93-94页 |
·货币独立供应带来的监管挑战 | 第94页 |
·资本自由流动引发的监管挑战 | 第94-95页 |
·助长非法交易和犯罪 | 第95-96页 |
·对投资、投机监管秩序的挑战 | 第96页 |
·对司法程序带来的挑战 | 第96-97页 |
·各国对比特币采取的监管措施 | 第97-101页 |
·提示风险 | 第97页 |
·打击犯罪 | 第97-98页 |
·风险隔离 | 第98页 |
·期货监管 | 第98-99页 |
·交易许可 | 第99页 |
·反洗钱监管 | 第99-100页 |
·税收监管 | 第100页 |
·宣布非法 | 第100-101页 |
·比特币监管博弈模型 | 第101-105页 |
·博弈矩阵 | 第101-102页 |
·动态复制及演化稳定策略 | 第102-105页 |
·仿真验证 | 第105-106页 |
·结论和建议 | 第106-110页 |
·对比特币进行研究、监控和评估 | 第106页 |
·正视比特币的财产性、金融性和货币性,将其纳入监管 | 第106-107页 |
·加大对基于比特币的洗钱和犯罪支付的打击力度 | 第107-108页 |
·加强对比特币技术监控能力,研发正向应用 | 第108-110页 |
第6章 结论、不足和展望 | 第110-114页 |
·主要结论 | 第110-112页 |
·存在不足 | 第112页 |
·研究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5页 |
致谢:学习的初心 | 第125-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