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乐舞机构及其舞人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研究对象及范畴 | 第9-10页 |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0-11页 |
| 四、研究现状与参考文献 | 第11-15页 |
| 第一章 唐代乐舞机构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15-25页 |
| 第一节 唐代乐舞机构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5-19页 |
| 一、唐代的历史概貌 | 第16-17页 |
| 二、先秦到唐代的乐舞机构发展综览 | 第17-19页 |
| 第二节 唐代乐舞机构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19-25页 |
| 一、唐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 第20-21页 |
| 二、唐代宫廷的歌舞升平 | 第21-25页 |
| 第二章 唐代乐舞机构 | 第25-38页 |
| 第一节 太常寺之太乐署与鼓吹署 | 第26-30页 |
| 一、太常寺的生态位置与乐舞机构的职能分布 | 第26-28页 |
| 二、太常寺中乐舞机构的管理体制与习乐制度 | 第28-30页 |
| 第二节 教坊 | 第30-34页 |
| 一、教坊的生态位置与分支结构 | 第31-32页 |
| 二、教坊的成员等级与管理制度 | 第32-34页 |
| 第三节 梨园 | 第34-38页 |
| 一、梨园的生态位置与分支结构 | 第34-35页 |
| 二、梨园的人员构成及主要工作 | 第35-38页 |
| 第三章 唐代乐舞机构中的舞人 | 第38-50页 |
| 第一节 太常寺中的舞人 | 第38-40页 |
| 一、安叱奴与《安国乐》 | 第39页 |
| 二、吕才与《功成庆善乐》、《秦王破阵乐》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教坊和梨园中的舞人 | 第40-46页 |
| 一、张四娘与《踏谣娘》 | 第40-41页 |
| 二、李可及与《叹百年》、《菩萨蛮》 | 第41-42页 |
| 三、公孙大娘与《剑器舞》 | 第42-43页 |
| 四、谢阿蛮与《凌波曲》 | 第43页 |
| 五、杨玉环与《霓裳羽衣舞》、《胡璇舞》 | 第43-44页 |
| 六、萧錬师与《柘枝舞》 | 第44-45页 |
| 七、沈阿翘与《何满子》 | 第45-46页 |
| 第三节 舞人的待遇与经济情况 | 第46-50页 |
| 结语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