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9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理论渊源 | 第14-2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理论 | 第14-18页 |
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 | 第15-16页 |
二、马克思的生态消费思想 | 第16-17页 |
三、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 第18-19页 |
一、物化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 第18页 |
二、物化促使了合理化机制的形成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消费思想 | 第19-24页 |
一、工具理性造成消费主体个性的衰退 | 第20页 |
二、技术统治导致消费的单向度 | 第20-21页 |
三、“虚假需求”产生“不幸之中的欣慰” | 第21页 |
四、异化消费加速了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24-46页 |
第一节 异化消费的概念解读及其表现 | 第24-27页 |
一、异化消费的概念解读 | 第24-26页 |
二、异化消费的表现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异化消费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7-32页 |
一、异化消费产生的前提:异化劳动 | 第27-28页 |
二、异化消费产生的动力:利润动机之下的“资本逻辑” | 第28-29页 |
三、异化消费产生的催化剂:广告等宣传作用之下形成的“虚假需求” | 第29-30页 |
四、异化消费产生的思想原因:消费主义的价值观 | 第30-31页 |
五、异化消费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合法性”的需求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异化消费的批判 | 第32-37页 |
一、异化消费激化且加剧了生态危机 | 第32-33页 |
二、异化消费阻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33-36页 |
三、异化消费阻滞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36页 |
四、异化消费影响国际关系的和谐稳定 | 第36-37页 |
第四节 异化消费的消解路径 | 第37-46页 |
一、破除异化消费方式、明晰真正需求 | 第37-39页 |
二、创立稳态经济、建立“较易于生存的社会” | 第39-41页 |
三、变革社会制度、创建生态社会主义 | 第41-46页 |
第三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评析 | 第46-54页 |
第一节 异化消费理论的价值及历史局限性 | 第46-50页 |
一、异化消费理论的价值 | 第46-48页 |
二、异化消费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异化消费理论对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启迪 | 第50-54页 |
一、国家:发挥制度优势、创建和谐消费环境 | 第50-51页 |
二、企业:立足中国国情、推行合理化的生产方式 | 第51-52页 |
三、个体:推进消费生态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