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温室气体CO2捕集及多金属氧酸盐催化转化CO2性能研究

摘要第1-17页
Abstract第17-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55页
   ·CO_2与温室效应第21-25页
     ·CO_2的来源第21-22页
     ·温室效应第22-25页
       ·温室效应简介第22-23页
       ·温室效应危害第23-24页
       ·温室效应解决策略第24-25页
   ·CO_2捕集与封存技术(CCS)第25-32页
     ·CCS技术构成第25-27页
     ·CCS技术成本第27-28页
     ·CCS技术现状第28-31页
       ·CCS技术发展与国际现状第28-29页
       ·CCS技术国际现状第29-30页
       ·CCS技术国内现状第30-31页
     ·前景展望第31-32页
   ·CO_2资源化利用简介第32-44页
     ·CO_2加氢第33-37页
       ·合成甲醇第33-35页
       ·合成甲酸(DME)第35页
       ·合成甲烷第35-36页
       ·合成烯烃第36页
       ·合成甲酸第36-37页
     ·CO_2和烃类反应第37-41页
       ·甲烷重整(CRM)第37-38页
       ·CO_2和饱和烃的氧化反应第38-40页
       ·烃类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羧基化第40-41页
     ·与含氧有机物的反应第41-43页
       ·CO_2和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DMC)第41-42页
       ·CO_2和环氧化物合成环状碳酸酯第42-43页
     ·CO_2与其他化合物的反应第43页
     ·前景第43-44页
   ·杂多化合物第44-51页
     ·杂多化合物的合成第46-47页
     ·杂多化合物性质第47-48页
       ·酸性第47-48页
       ·杂多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第48页
       ·“假液相”性第48页
     ·杂多化合物的发展与应用第48-50页
     ·Keggin结构杂多化合物第50-51页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51-55页
     ·选题意义第51-52页
     ·研究内容第52-55页
第二章 分子筛负载功能化离子液体对CO_2的捕集第55-69页
   ·引言第55-56页
   ·实验部分第56-58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6页
     ·吸附剂制备第56-57页
     ·CO_2吸附及再生实验步骤及装置第57页
     ·吸附剂表征第57-58页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57-58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58页
       ·热重分析(TG-DSC)第58页
       ·扫描电镜(SEM)第58页
   ·结果与讨论第58-67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8-63页
       ·最佳吸附剂筛选第58-61页
       ·温度对CO_2吸附量的影响第61页
       ·负载量对CO_2吸附量的影响第61-62页
       ·吸附再生实验第62-63页
     ·表征结果与讨论第63-67页
       ·红外FT-IR表征结果及分析第63-64页
       ·XRD表征结果及分析第64-65页
       ·扫描电镜表征结果及分析第65-66页
       ·热重表征结果及分析第66-67页
   ·小结第67-69页
第三章 金属杂多酸盐对CO_2和C_3H_6的催化转化第69-91页
   ·引言第69-70页
   ·实验部分第70-75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70-71页
     ·催化剂制备第71页
     ·实验步骤及装置第71-74页
       ·催化剂评价第71-72页
       ·甲基丙烯酸标线制备第72-74页
     ·催化剂表征第74-75页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74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74页
       ·热重分析(TG-DSC)第74页
       ·气相质谱联用分析(GC-MS)第74-75页
       ·质谱分析(MS)第75页
       ·CO_2和C_3H_6程序升温脱附(TPD)第75页
   ·结果与讨论第75-90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5-83页
       ·Keggin结构不同金属杂多酸盐催化性能比较第75-76页
       ·Tsigdions法制备催化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76-77页
       ·不同Co含量的影响第77-79页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79页
       ·空速的影响第79-80页
       ·反应物剂量比的影响第80-81页
       ·反应压力的影响第81-83页
       ·CO_2转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第83页
     ·表征结果与讨论第83-90页
       ·红外FT-IR表征结果及分析第83-85页
       ·XRD表征结果及分析第85-86页
       ·热重表征结果及分析第86-87页
       ·CO_2和C_3H_6程序升温脱附(TPD)第87-89页
       ·GC-MS与MS结果分析第89-90页
   ·小结第90-91页
第四章 负载型杂多酸对CO_2和C_3H_6的催化转化第91-107页
   ·引言第91-92页
   ·实验部分第92-94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92页
     ·催化剂制备第92-93页
     ·实验步骤及装置第93页
       ·催化剂评价第93页
       ·甲基丙烯酸标线制备第93页
     ·催化剂表征第93-94页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93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93页
       ·热重分析(TG-DSC)第93页
       ·CO_2和C_3H_6程序升温脱附(TPD)第93-94页
   ·结果与讨论第94-104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4-100页
       ·不同负载型杂多酸对CO_2的催化转化性能第94-95页
       ·浸渍法和机械研磨法制备的H_4SiW_(12)O_(40)/NaY催化性能对比第95-96页
       ·不同温度对负载型杂多酸催化CO_2转化性能对比第96-97页
       ·不同空速对负载型杂多酸催化CO_2转化性能对比第97-98页
       ·不同压力对负载型杂多酸催化CO_2转化性能对比第98页
       ·不同负载量对负载型杂多酸催化CO_2转化性能对比第98-100页
     ·表征结果与讨论第100-104页
       ·红外FT-IR表征结果及分析第100-101页
       ·XRD表征结果及分析第101-102页
       ·热重表征结果及分析第102-103页
       ·CO_2和C_3H_6程序升温脱附(TPD)第103-104页
   ·小结第104-107页
第五章 LnL_2型稀土杂多酸盐对CO_2和C_3H_6的催化转化第107-121页
   ·引言第107-108页
   ·实验部分第108-110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08-109页
     ·催化剂制备第109页
     ·实验步骤及装置第109-110页
       ·催化剂评价第109页
       ·甲基丙烯酸标线制备第109-110页
     ·催化剂表征第110页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第110页
       ·比表面积分析(BET)第110页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110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110页
       ·热重分析(TG-DSC)第110页
   ·结果与讨论第110-118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0-115页
       ·LnL_2型稀土杂多酸盐的催化性能比较第110-111页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111-112页
       ·空速的影响第112-113页
       ·反应压力的影响第113-115页
     ·表征结果与讨论第115-118页
       ·XRF和BET第115页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115-116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116-117页
       ·热重分析(TG-DSC)第117-118页
   ·小结第118-121页
第六章 钨、钒取代Keggin结构杂多酸对CO_2和C_3H_6的催化转化第121-135页
   ·引言第121-122页
   ·实验部分第122-124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122页
     ·催化剂制备第122-123页
     ·实验步骤及装置第123页
       ·催化剂评价第123页
       ·甲基丙烯酸标线制备第123页
     ·催化剂表征第123-124页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123页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123-124页
       ·热重分析(TG-DSC)第124页
       ·CO_2和C_3H_6程序升温脱附(TPD)第124页
   ·结果与讨论第124-133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24-129页
       ·不同杂多酸催化性能对比第124-125页
       ·温度的影响第125-126页
       ·空速的影响第126-127页
       ·压力的影响第127-129页
     ·表征结果与讨论第129-133页
       ·红外FT-IR表征结果及分析第129-130页
       ·XRD表征结果及分析第130-131页
       ·热重表征结果及分析第131-132页
       ·CO_2和C_3H_6程序升温脱附(TPD)第132-133页
   ·小结第133-13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35-141页
   ·结论第135-138页
   ·课题创新点第138-139页
   ·存在问题与建议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9页
致谢第159-161页
附录第161-165页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第165-167页
博士期间所获荣誉第167-169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树脂基复合材料钻削缺陷产生机理与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高产油脂能源微藻筛选及其脱氮除磷与油脂积累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