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承重混凝土梁、柱和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符号说明 | 第15-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3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研究的现状 | 第21-27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的概念 | 第21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的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的研究意义 | 第22-25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9-30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第二章 保温承重混凝土的配制及性能 | 第33-39页 |
·试验用原材料 | 第33-34页 |
·玻化微珠 | 第33-34页 |
·水泥 | 第34页 |
·粉煤灰 | 第34页 |
·骨料 | 第34页 |
·高效减水剂 | 第34页 |
·配合比 | 第34-35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的性能指标 | 第35-37页 |
·密度 | 第35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试块断面 | 第35-36页 |
·立方体抗压强度 | 第36页 |
·导热系数 | 第36页 |
·弹性模量 | 第36页 |
·应力应变曲线 | 第36-37页 |
·钢筋的性能 | 第37-38页 |
·钢筋的力学性能指标 | 第37-38页 |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保温承重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研究 | 第39-63页 |
·概述 | 第39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 | 第39-41页 |
·试验目的 | 第39页 |
·试件设计、加载装置及观测内容 | 第39-41页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1-49页 |
·破坏模式及裂缝开展情况 | 第43-45页 |
·混凝土应变 | 第45页 |
·钢筋应变 | 第45-46页 |
·极限抗弯承载力 | 第46-48页 |
·延性系数 | 第48-49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受弯梁的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49-51页 |
·定义实常数和材料参数 | 第49-50页 |
·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 | 第50-51页 |
·弯矩曲率关系及刚度计算 | 第51-53页 |
·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53-60页 |
·基本条件假设 | 第53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梁正截面开裂弯矩的计算 | 第53-57页 |
·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计算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3页 |
第四章 保温承重混凝土梁的受剪性能研究 | 第63-87页 |
·概述 | 第63页 |
·试验研究 | 第63-65页 |
·试验结果 | 第65-75页 |
·试验结果 | 第65页 |
·破坏情况 | 第65-70页 |
·荷载-挠度曲线 | 第70-73页 |
·内部钢筋的应变规律 | 第73-75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抗剪梁的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75-78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的计算 | 第78-85页 |
·基本假定 | 第79页 |
·桁架-拱模型原理 | 第79-84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受剪承载力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保温承重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研究 | 第87-107页 |
·概述 | 第87页 |
·试验设计 | 第87-90页 |
·试件参数设计 | 第87-89页 |
·加载装置 | 第89页 |
·加载制度 | 第89页 |
·柱量测方案 | 第89-90页 |
·柱破坏形态 | 第90-92页 |
·轴心受压破坏形态 | 第90-91页 |
·偏心受压受压破坏形态 | 第91-92页 |
·柱承载力分析 | 第92-98页 |
·荷载变形曲线 | 第92-93页 |
·柱构件荷载与侧向变形关系 | 第93-94页 |
·沿着构件高度侧向变形曲线 | 第94-95页 |
·平截面假定 | 第95-96页 |
·柱的钢筋应变分析 | 第96-97页 |
·柱的混凝土应变分析 | 第97-98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柱的有限元限元数值分析 | 第98-100页 |
·边界条件 | 第98-99页 |
·模拟结果 | 第99-100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柱正截面受压理论分析 | 第100-105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 | 第100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系数 | 第100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轴心受压柱承载力计算 | 第100-101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单向偏心受压柱承载力 | 第101-104页 |
·柱构件极限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分析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保温承重混凝土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 第107-145页 |
·概述 | 第107页 |
·试验概况 | 第107-111页 |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107-109页 |
·试验装置和加载方式 | 第109-111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8页 |
·破坏模式及裂缝开展情况 | 第111-115页 |
·滞回曲线 | 第115-118页 |
·骨架曲线 | 第118-119页 |
·位移延性系数 | 第119-120页 |
·刚度退化 | 第120-122页 |
·耗能系数 | 第122-124页 |
·钢筋应变 | 第124-127页 |
·塑性区转角 | 第127页 |
·核心区的剪切变形 | 第127-128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节点的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128-131页 |
·边界条件 | 第128页 |
·模拟应力云图 | 第128-130页 |
·模拟结果 | 第130-131页 |
·节点承载力计算 | 第131-143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节点核心区传力三阶段计算模型 | 第131-135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节点核心区的内力分布特征 | 第135-137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节点核心区抗裂承载力的计算 | 第137-139页 |
·保温承重混凝土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的计算 | 第139-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9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45-147页 |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3-165页 |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