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符号表 | 第10-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煤中碱金属的存在形式研究 | 第15-16页 |
| ·钠在燃烧气化过程中的行为研究 | 第16-19页 |
| ·煤灰中主要矿物质成分及其对煤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19-21页 |
| ·添加剂对煤中钠迁移的影响 | 第21页 |
|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1-2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准东煤成灰过程中钠的迁移特性及形态变化 | 第24-42页 |
| ·引言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 ·实验原料 | 第25-26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26-27页 |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27-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41页 |
| ·着火温度与燃烧稳定性 | 第29-30页 |
| ·五种准东煤575℃和815℃成灰对比 | 第30-37页 |
| ·成灰温度对木垒煤灰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37-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准东煤气化过程中钠的迁移特性及形态变化 | 第42-60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 ·实验原料 | 第42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42-44页 |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8页 |
| ·气化温度与反应性 | 第45-46页 |
| ·气体流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样品质量的影响 | 第47页 |
| ·气化温度和气化时间对气化残留物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47-57页 |
| ·木垒煤气化和燃烧过程中残留物理化特性对比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添加剂对准东煤气化过程中钠迁移转化影响规律研究 | 第60-74页 |
| ·引言 | 第60页 |
|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 ·实验原料 | 第60-62页 |
| ·实验仪器与方法 | 第62页 |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6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2-72页 |
| ·添加剂SiO_2和Al_2O_3在气化反应前后的理化特性对比 | 第62-64页 |
| ·添加SiO_2的影响 | 第64-69页 |
| ·添加Al_2O_3的影响 | 第69-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五章 准东煤燃烧气化过程中钠及相关元素迁移的化学热力学分析 | 第74-93页 |
| ·引言 | 第74页 |
| ·计算方法 | 第74-77页 |
| ·软件介绍 | 第74-75页 |
| ·计算流程和思路 | 第75-7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7-91页 |
| ·准东煤燃烧的化学热力学计算 | 第77-80页 |
| ·准东煤气化的化学热力学计算 | 第80-85页 |
| ·木垒煤和添加剂混合气化的化学热力学计算 | 第85-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93-95页 |
| ·工作展望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和项目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