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CAT | 第14-18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18-19页 |
| 文献综述一 | 第19-25页 |
| 1 中医药理论对疼痛的认识及方解 | 第19-20页 |
| 2 现代研究 | 第20-24页 |
| ·化学指纹 | 第20-21页 |
| ·代谢指纹 | 第21-22页 |
| ·镇痛药理作用 | 第22-23页 |
| ·元胡止痛方的镇痛效应 | 第22-23页 |
| ·延胡索的镇痛效应 | 第23页 |
| ·白芷的镇痛效应 | 第23页 |
| ·与镇痛相关的药理作用 | 第23-24页 |
| 3 展望 | 第24-25页 |
| 文献综述二 | 第25-34页 |
| 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药物 | 第25-26页 |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 第26-32页 |
| ·外周机制 | 第26-27页 |
| ·免疫调控 | 第26-27页 |
| ·异位活性 | 第27页 |
| ·中枢机制 | 第27-29页 |
| ·闸门控制学说 | 第28页 |
| ·中枢敏化 | 第28-29页 |
| ·神经元兴奋性和可塑性 | 第29页 |
| ·microRNAs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调控作用 | 第29-32页 |
| ·microRNAs的生物合成及调控靶基因的机制 | 第29-31页 |
|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microRNA的调控作用 | 第31-32页 |
| 3 展望 | 第32-34页 |
| 前言 | 第34-37页 |
| 1 神经病理性疼痛概要 | 第34页 |
| 2 元胡止痛方概要 | 第34-35页 |
| 3 miRNA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 | 第35-36页 |
| 4 技术路线图 | 第36-37页 |
| 第一部分 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性模型建立 | 第37-50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 ·实验动物 | 第38页 |
|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38页 |
|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 ·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39页 |
| ·模型制备 | 第39页 |
| ·模型评价 | 第39-41页 |
| ·行为学观察 | 第39-40页 |
| ·疼痛行为检测 | 第40-41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41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41-45页 |
| ·行为学变化 | 第41页 |
| ·机械痛阈的变化 | 第41-43页 |
| ·热痛阈的变化 | 第43-45页 |
| 4 讨论 | 第45-50页 |
| ·CCI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 ·CCI模型制备的稳定性因素 | 第46-48页 |
| ·CCI模型的评价体系 | 第48-50页 |
| 第二部分 元胡止痛方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效学研究 | 第50-60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 ·实验动物 | 第51页 |
|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51页 |
| ·主要仪器 | 第51-52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 ·元胡止痛方制备 | 第52页 |
| ·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52页 |
| ·模型制备 | 第52页 |
| ·观察指标 | 第52-53页 |
| ·行为学观察 | 第52-53页 |
| ·疼痛行为学检测 | 第53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53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53-58页 |
| ·行为学变化 | 第53-54页 |
| ·机械痛阈的变化 | 第54-56页 |
| ·YZP不同剂量对CCI诱导的机械痛阈影响 | 第54-56页 |
| ·阳性药对CCI诱导的机械痛阈影响 | 第56页 |
| ·热痛阈的变化 | 第56-58页 |
| ·YZP不同剂量对CCI诱导的热痛阈影响 | 第56-57页 |
| ·阳性药对CCI诱导的热痛阈影响 | 第57-58页 |
| 4 讨论 | 第58-60页 |
| ·YZP连续14天给药治疗神经性疼痛的药效学特点 | 第58-59页 |
| ·阳性药加巴喷丁和颅痛定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比较 | 第59-60页 |
| 第三部分 元胡止痛方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子机理研究 | 第60-96页 |
| 第一章 脑脊液中4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60-67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 ·实验动物 | 第60页 |
|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60页 |
| ·主要仪器 | 第60页 |
| ·主要软件 | 第60-61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 ·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61页 |
| ·模型制备 | 第61页 |
| ·观察指标 | 第61-62页 |
| ·行为学观察 | 第61页 |
| ·机械痛敏检测 | 第61页 |
| ·疼痛行为学考察时间点 | 第61-62页 |
| ·色谱及质谱条件 | 第62页 |
| ·溶液配制及处理 | 第62页 |
| ·样本采集处理及测定 | 第62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62-63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63-65页 |
| ·行为检测变化 | 第63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63-64页 |
| ·脑脊液中四种氨基酸含量变化 | 第64-65页 |
| 4 讨论 | 第65-67页 |
| 第二章 神经病理性疼痛及YZP治疗的microRNA调控机制 | 第67-96页 |
| 第一节 总RNA提取 | 第69-75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 ·实验动物 | 第69页 |
|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69-70页 |
| ·主要仪器 | 第70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70-73页 |
| ·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70页 |
| ·模型制备 | 第70页 |
| ·观察指标 | 第70-71页 |
| ·行为学观察 | 第70页 |
| ·机械痛敏测定 | 第70-71页 |
| ·疼痛行为学考察时间点 | 第71页 |
| ·取材 | 第71页 |
| ·溶液配制 | 第71-72页 |
| ·RNA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71页 |
| ·甲醛变性胶电泳相关试剂配制 | 第71-72页 |
| ·样品总RNA抽提 | 第72-73页 |
| ·总RNA质检 | 第73页 |
| ·RNA浓度和纯度检测 | 第73页 |
| ·RNA完整性检测 | 第73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73-75页 |
| ·RNA浓度和纯度 | 第73-74页 |
| ·RNA完整性 | 第74-75页 |
| 第二节 DRG中差异表达miRNAs及其靶mRNAs预测 | 第75-96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75-76页 |
| ·主要试剂和耗材 | 第75页 |
| ·主要仪器 | 第75-76页 |
| ·主要数据库 | 第76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76-85页 |
| ·microRNA芯片 | 第76-78页 |
| ·Poly(A)加尾 | 第76-77页 |
| ·Flash Tag Biotin HSR Ligation | 第77页 |
| ·芯片杂交 | 第77-78页 |
| ·芯片洗涤和扫描 | 第78页 |
| ·Gene 2.0芯片 | 第78-84页 |
| ·RNA反转录和体外转录 | 第78-82页 |
| ·样品标记 | 第82-83页 |
| ·芯片杂交 | 第83-84页 |
| ·芯片洗涤和扫描 | 第84页 |
| ·芯片结果数据筛选 | 第84-85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85-92页 |
| ·microRNA芯片 | 第85-88页 |
| ·mRNA芯片 | 第88页 |
| ·miRNA预测及其靶标mRNA | 第88-92页 |
| 4 讨论 | 第92-96页 |
| ·元胡止痛方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miRNA及其靶标 | 第92-93页 |
| ·miRNAs及其靶基因的生物学意义 | 第93-96页 |
| ·miR-301a-3p与CASR | 第93-94页 |
| ·miR-96-3p与NPTX1 | 第94页 |
| ·miR-411-3p、miR-543-5p与AKAP5 | 第94-96页 |
| 结论 | 第96页 |
| 创新点 | 第96-97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