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水工勘测论文

水电工程多尺度三维地质建模及分析技术研究

作者简介第1-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研究背景第15-16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第16-22页
     ·水电工程三维地质建模与分析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多尺度三维地质建模的研究现状第19-20页
     ·水电工程三维地质建模的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第20-22页
   ·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第22-25页
     ·研究目标第22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整体研究方案流程第23-24页
     ·研究意义第24-25页
   ·论文的内容和组织第25-26页
第二章 水电工程多尺度三维地质建模关键问题分析第26-39页
   ·多尺度地质建模的含义第26-30页
     ·尺度及其含义第26-27页
     ·多尺度的含义第27-28页
     ·水电工程多尺度地质建模概念的界定第28-30页
   ·水电工程分析对多尺度三维地质模型的需求第30-37页
     ·区域尺度模型应用需求第31页
     ·工程尺度模型应用需求第31-36页
     ·露头尺度模型应用需求第36-37页
   ·水电工程多尺度三维地质建模的难点第37-38页
     ·满足多尺度地质要素三维表达的数据模型第37-38页
     ·多尺度模型的集成问题第38页
     ·支持多重应用和分析的三维地质模型第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多尺度三维地质建模数据模型设计第39-55页
   ·三维地质建模数据模型分析第39-47页
     ·现有的三维地质空间数据模型第39-44页
     ·对现有数据模型的分析第44-47页
   ·三维数据模型的几何拓扑关系第47-51页
     ·相关概念第47-49页
     ·拓扑关系第49-51页
   ·适合于水电工程多尺度地质建模的混合数据结构第51-54页
     ·B-Rep结构为主,结合TIN模型和线框模型的混合数据结构第51-52页
     ·具体数据结构第52-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多尺度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和技术第55-92页
   ·多尺度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体系第55-63页
     ·总体结构及实现框架第55-56页
     ·关键技术第56-63页
   ·水电工程地质区域尺度建模第63-70页
     ·原理与思路第63-65页
     ·关键技术第65-70页
   ·水电工程地质工程尺度建模第70-82页
     ·原理与思路第70-72页
     ·三维数字地形的简化建模第72-73页
     ·地层类对象建模第73-76页
     ·界线类对象建模第76-77页
     ·地层单元建模第77页
     ·勘探工程类对象建模第77-78页
     ·特殊地质对象第78-80页
     ·人工构筑物建模第80-82页
   ·水电工程地质露头尺度建模第82-91页
     ·Monte-Carlo随机模拟方法第83-86页
     ·结构面几何参数的模拟第86-89页
     ·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的实现第89-91页
   ·水电工程地质多尺度模型的集成第91页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基于多尺度三维地质模型的分析第92-110页
     ·基于多尺度水电工程地质模型的基础分析第92-101页
     ·截面分析第92-93页
     ·标准勘探剖面图快速动态制作第93-96页
     ·挖洞分析第96-98页
     ·量算分析第98-101页
     ·基于多尺度水电工程地质模型专业地质分析第101-109页
     ·专业地质分析的实现方式第101-103页
     ·与数值模拟软件耦合实现定量分析第103-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六章 水电工程多尺度三维地质建模及分析应用第110-119页
   ·某水电站多尺度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第110-115页
     ·工程地质概况第110-111页
     ·建模内容第111-112页
     ·建模过程第112-113页
     ·模型的展示第113-115页
   ·基于多尺度三维地质模型的分析第115-119页
     ·三维基础分析第115-118页
     ·与数值模拟软件FLAC3D的耦合第118-119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19-121页
   ·本文工作总结第119-120页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物粘土矿物特征及其对构造与气候演化的指示
下一篇:克拉玛依后山地区重磁场及其与构造格架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