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符号说明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26页 |
1 调查设计 | 第15页 |
·横断面调查和调查对象 | 第15页 |
·成组病例对照研究 | 第15页 |
2 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的确定 | 第15页 |
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4 调查方法 | 第16-21页 |
·问卷调查 | 第16页 |
·体格检查 | 第16-17页 |
·血样采集 | 第17页 |
·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 | 第17页 |
·VDR基因的提取及分型 | 第17-19页 |
·膳食调查 | 第19-20页 |
·磷脂脂肪酸测定 | 第20-21页 |
5 质量控制 | 第21-22页 |
·问卷调查 | 第21页 |
·人体测量 | 第21页 |
·实验室检测 | 第21页 |
·膳食调查 | 第21-22页 |
6 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7 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膳食数据 | 第23-25页 |
·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 | 第26-42页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第26-28页 |
·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第26-27页 |
·MS组和对照组人群行为因素比较 | 第27-28页 |
2 研究对象的人体测量和血液生化指标 | 第28-29页 |
3 VDR基因多态性比较 | 第29-30页 |
·对照组VDR基因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第29-30页 |
·研究人群BsmI、FokI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 | 第30页 |
4 研究人群的膳食结果比较 | 第30-35页 |
·MS组和对照组食物种类摄入量 | 第30-31页 |
·MS组和对照组食物种类摄入量比重与摄入总量 | 第31页 |
·脂肪摄入构成比较 | 第31-33页 |
·能量校正后研究人群的膳食营养素摄入 | 第33-34页 |
·能量校正后研究人群的膳食脂肪酸摄入 | 第34-35页 |
5 研究人群的血浆磷脂脂肪酸结果 | 第35-36页 |
6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6-39页 |
·代谢综合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36-38页 |
·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多水平交互作用分析 | 第38-39页 |
7 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交互作用分析 | 第39-42页 |
讨论 | 第42-50页 |
1 VDR基因 | 第42-44页 |
·VDR基因与代谢综合征 | 第42-43页 |
·VDR基因与代谢综合征机制探讨 | 第43-44页 |
2 膳食与代谢综合征 | 第44-46页 |
·膳食结构与营养素摄入 | 第44页 |
·膳食脂肪与脂肪酸 | 第44-45页 |
·血浆磷脂脂肪酸 | 第45-46页 |
3 VDR与膳食脂肪交互作用 | 第46-48页 |
4 GMDR与logistic回归对交互作用的分析 | 第48-49页 |
5 局限性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综述 | 第6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