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本论文的工作 | 第11-13页 |
| 第2章 Android 系统安全机制 | 第13-22页 |
| ·Android 体系结构 | 第13-15页 |
| ·Android 系统安全机制 | 第15-21页 |
| ·Android 系统内核的安全机制 | 第15-17页 |
| ·Android 应用程序安全 | 第17-20页 |
| ·签名机制[10]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智能手机恶意软件检测技术分析 | 第22-29页 |
| ·恶意软件的分类 | 第22-23页 |
| ·Android 平台恶意软件植入方法 | 第23-25页 |
| ·几种典型恶意软件的分析 | 第23-24页 |
| ·Android 平台恶意软件植入方法总结 | 第24-25页 |
| ·恶意软件检测技术 | 第25-27页 |
| ·静态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 ·动态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 ·恶意软件反检测技术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4章 Android 平台恶意软件静态检测方案设计 | 第29-48页 |
| ·Android 应用程序安装包分析 | 第29-33页 |
| ·AndroidManifest.xml 文件分析 | 第30-32页 |
| ·classes.dex 文件分析 | 第32-33页 |
| ·信息提取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6页 |
| ·AndroidManifest.xml 信息提取 | 第33-34页 |
| ·classes.dex 文件信息提取 | 第34-36页 |
| ·Android 系统权限组合 | 第36-39页 |
| ·API 调用序列 | 第39-41页 |
| ·模式匹配算法的研究与改进 | 第41-47页 |
| ·Boyer-Moore 模式匹配算法 | 第42-44页 |
| ·BM 算法的改进 | 第44-46页 |
| ·改进后的 BM 算法和 BM 算法的比较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恶意软件检测系统的实现 | 第48-62页 |
| ·Android 开发环境搭建 | 第49-50页 |
| ·数据结构设计 | 第50-52页 |
| ·模块设计 | 第52-58页 |
| ·预处理模块 | 第52-53页 |
| ·权限分析模块的实现 | 第53-54页 |
| ·API 序列分析模块 | 第54-57页 |
| ·检测结果反馈模块 | 第57-58页 |
| ·系统测试 | 第58-61页 |
| ·自定义测试样本 | 第58-59页 |
| ·真实样本 | 第59-60页 |
|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 ·总结 | 第62页 |
| ·展望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