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红层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富集规律
|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选题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8-21页 |
| ·选题的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 ·国内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点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第25-43页 |
| ·地层特征 | 第26-27页 |
| ·构造特征 | 第27-31页 |
| ·断裂体系特征 | 第31-35页 |
| ·断层的基本类型 | 第32-33页 |
| ·断层的走向特征 | 第33-35页 |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35-43页 |
| ·区域构造演化阶段 | 第35-36页 |
|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点 | 第36-43页 |
| 第三章 层序地层划分及展布特征 | 第43-63页 |
| ·红层岩系层序地层界面识别和划分 | 第43-54页 |
| ·主要识别方法 | 第43-47页 |
| ·宏观主界面的识别 | 第47-51页 |
| ·层析内部界面特征识别 | 第51-53页 |
| ·红层地层划分方案 | 第53-54页 |
| ·红层岩系层序地层格架 | 第54-63页 |
| ·单井层序地层分析 | 第54-58页 |
|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58-60页 |
| ·地层厚度特征 | 第60-63页 |
| 第四章 红层岩系沉积及储层特征 | 第63-97页 |
| ·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63-67页 |
| ·岩石学特征 | 第63-64页 |
| ·沉积构造特征 | 第64-67页 |
|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67-83页 |
| ·沉积相类型 | 第68-75页 |
| ·单井相分析 | 第75-82页 |
| ·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82-83页 |
| ·物源方向研究 | 第83-87页 |
| ·特征元素法 | 第84页 |
| ·砂岩含量分布法 | 第84-87页 |
| ·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 | 第87-89页 |
| ·储层特征 | 第89-97页 |
| ·储层空间类型及组合特征 | 第89-92页 |
| ·储层剖面特征 | 第92-94页 |
| ·储层平面展布规律 | 第94-97页 |
| 第五章 沉积主控因素与沉积模式 | 第97-108页 |
| ·沉积主控因素分析 | 第97-106页 |
| ·古气候 | 第97-99页 |
| ·古物源 | 第99页 |
| ·古水深和古盐度 | 第99-101页 |
| ·古地貌(原型盆地恢复) | 第101-106页 |
| ·沉积模式 | 第106-108页 |
| 第六章 油气成藏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 | 第108-123页 |
| ·油气源条件 | 第108-114页 |
| ·已有源岩的特点 | 第108-109页 |
| ·红层岩系中新烃源岩的发现 | 第109-114页 |
| ·油气成藏特点及富集规律 | 第114-117页 |
| ·油气成藏特点 | 第114-116页 |
| ·油气富集规律 | 第116-117页 |
|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117-123页 |
| ·构造特征控制油气运聚 | 第117-120页 |
| ·多因素匹配控制了不同油藏类型 | 第120页 |
| ·储层物性控制了含油性差异 | 第120-123页 |
| 第七章 勘探效果分析 | 第123-126页 |
| ·明确了勘探方向 | 第123页 |
| ·提高了探井成功率 | 第123-126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 第126-129页 |
| 致谢 | 第129-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6页 |